2011年1月1日星期六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目录

作者简介
内容概要
基本信息
文学评价
作品版次
精彩篇目
  1. 楔子
  2. 第二回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内容概要
基本信息
文学评价
作品版次
精彩篇目
  1. 楔子
  2. 第二回

作者简介

  作品原署“我佛山人著”。作者吴趼人,字小允,又字茧人,原名沃尧,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人。因居佛山镇,故笔名为我佛山人。也曾用笔名野史氏、老小海、老少年等。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卒于宣统二年(1910),终年四十四岁。吴趼人出身于破落的世宦之家,十八岁至上海,常为日报撰稿,曾在江南制造军械局当抄写员,后客居山东,远游日本。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吴趼人始作小说,撰有本书及《痛史》二十七回,《九命奇冤》三十六回。光绪三十年(1904),去汉口任美国人办的《楚报》主编。其此时全国掀起反对美国的“华工禁约”运动,他激于爱国义愤,毅然辞职返沪。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任汪维甫创办的《月月小说》主编,共二十四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均在此刊物发表。同时又为《绣像小说》撰稿,有《瞎骗奇闻))八回、并有续李伯元的《活地狱》问世。宣统二年(1910)病死于上海。所撰小说,尚有《电术奇谈》二十四回、《恨海》十回(1906)、《劫余灰)十六回(1910)、《最近社会龌龊史》二十回(1910)、《新石头记》四十回(1908)、《上海游骖录》十回(1909)《发财秘诀))八回(1907)、《两晋演义》二十三回(1910)、《糊涂世界》十二回(1906)、《云南野乘》三回(1907)等,还有短篇小说集《趼人十三种》。

内容概要

  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见闻,广泛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满清末年的黑暗现实。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末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是吴趼人的代表作。它最初连载于1903年1905年新小说》杂志上面,1906年起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分册的单行本(每本12回,直到1910年才出齐,共108回)。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怪现状》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广泛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朝末年的黑暗现实。书中自我介绍说:“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虫蛇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怪现状》描写范围包括官场商场与洋场,因涉及范围广,故影响也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评价甚为精当:“作者经历较多,故所叙之族类亦较夥,官师士商,皆著于录……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的谈笔之资而已。”鲁迅先生特别重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吴趼人和李伯元等人夸张失实的毛病的确犯了写实文学的大忌,这可能也正是清末文坛产生不出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学评价

  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奔父丧始,至其经商失败止。卷首九死一生自白他出来应世的20年间所遇见的只有“蛇虫鼠蚁”、“豺狼虎豹”、“魑魅魍魉”,小说就是展示这种怪现状,笔锋触及相当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上自部堂督抚,下至三教九流,举凡贪官污吏、讼棍劣绅、奸商钱虏、洋奴买办、江湖术士、洋场才子、娼妓娈童、流氓骗子等,狼奔豕突,显示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肌体的溃烂不堪。

  小说富有特色的部分是对封建家庭的罪恶与道德沦丧的暴露。在拜金主义狂潮的冲击下,旧式家庭中骨肉乖违,人伦惨变,作者以犀利的笔锋直抉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的丑恶灵魂。九死一生的伯父子仁就是一个典型的凉薄无行的伪君子。他堂而皇之地干没亡弟万金遗产,夺孤侄寡娣的养命钱,几令九死一生流落街头。其人不苟言笑,动辄严斥子侄,而所做暧昧情事,令人齿冷。宦家子弟黎景翼为夺家产,逼死胞弟,又将弟媳卖入娼门。吏部主事符弥轩,高谈性理之学,却百般虐待将他自襁褓抚养成人的祖父。书中落墨甚多的苟才,也是被他的亲子龙光勾结江湖草医害死。旧家庭中的深重罪孽,令人毛骨悚然。作家抉发官场黑幕,亦颇重从道德批判切入,直斥“这个官竟然不是人做的,头一件先要学会了卑污苟贱”(第五十回)。贯穿全书的反面人物苟才,便是这种“行止龌龊,无耻之尤”的典型。他夤缘苟且,几度宦海沉浮,为求官星照命,竟将如花似玉的寡媳献与制台大人。此外,书中对于清末官吏的庸懦畏葸、恐外媚外,也有相当生动的刻画,体现了作家的爱国义愤。小说还万花筒似地展示了光怪陆离的社会龌龊诸相,其中作家揣摩最为熟透的则是“洋场才子”。这些浮薄子弟,徙倚华洋二界,徜徉花国酒乡,胸无点墨,大言炎炎,笑柄层出,斯文扫地,充分显示了畸型社会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空虚和堕落。

  本书也反映了作家追求与幻灭的心史历程。书中着意推出一些正面人物如吴继之、九死一生、文述农、蔡侣笙等,寄托着作家的理想和追求。吴继之由地主、官僚转化为富商,是我国小说中最早出现的新兴资产阶级形象。他与九死一生所经营的大宗出口贸易,曾经兴旺一时,差可自豪,足以睥睨官场群丑,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然而作家笔下商场人物的心理构型仍然是旧的,作家着力刻画的是他们的义骨侠肠,彼此间肝胆相照的深情厚谊,都还缺少商业资本弄潮儿的气质,他们最后的破产则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新兴资产阶级的命定归宿。蔡侣笙,则纯然“清官”模式。书中正面人物无例外地被人欲横流的尘嚣浊浪所吞没,“实业救国”、“道德救国”,—一破产,体现了作家“救世之情竭,而后厌世之念生”(李葭荣《我佛山人传》)的心灵搏斗历程。小说突出地体现了作家的艺术风格:笔锋凌厉,庄谐杂陈,辛辣而有兴味。如苟才初次亮相,他那如瓶泻水般的谈吐,旁若无人的意态,寥寥数笔,跃然纸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以九死一生20年间的悲欢离合、所见所闻贯穿始终,结构上成一抟结之局。不足之处是材料不免庞杂,有些形同话柄的联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吴沃尧的三部写情小说《恨海》、《劫馀灰》、《情变》,也曾在小说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前二者开民初哀情小说、苦情小说之先河,并确立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写情规范;后者着重写“痴”、写“魔”,开孽情小说一路。[1]

作品版次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新小说》(月刊)第八号至第二年第廿四号连载,共刊出第四十五回。标“会小说”。无插图,回上有批语,回后均有评语,故一般均认为是作者自加。

  上海广智书局排印本。八册,一至五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六册宣统元年(1909)刊,七至八册宣统二年(1910)刊。

  1933年上海石印本。

精彩篇目

楔子
  海地方,为商贾麇集之区,中外杂处,人烟稠密,轮舶往来,百货输转。加以苏扬各地之烟花,亦都图上海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环聚于四马路一带,高张艳帜,炫异争奇。那上等的,自有那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要尝鼎一脔。于是乎把六十年前的一片芦苇滩头,变做了中国第一个热闹的所在。唉!繁华到极,便容易沦于虚浮。久而久之,凡在上海来来往往的人,开口便讲应酬,闭口也讲应酬。人生世上,这“应酬”两个字,本来是免不了的;争奈这些人所讲的应酬,与平常的应酬不同。所讲的不是嫖经,便是赌局,花天酒地,闹个不休,车水马龙,日无暇晷。还有那些本是手头空乏的,虽是空着心儿,也要充作大老官模样,去逐队嬉游,好象除了征逐之外,别无正事似的。所以那“空心大老官”,居然成为上海的土产物。这还是小事。还有许多骗局、拐局、赌局,一切希奇古怪,梦想不到的事,都在上海出现——于是乎又把六十年前民风淳朴的地方,变了个轻浮险诈的逋逃薮。

  思前想后,不觉又感触起来,不知此茫茫大地,何处方可容身,一阵的心如死灰,便生了个谢绝人世的念头。只是这本册子,受了那汉子之托,要代他传播,当要想个法子,不负所托才好。纵使我自己办不到,也要转托别人,方是个道理。眼见得上海所交的一班朋友,是没有可靠的了;自家要代他付印,却又无力。想来想去,忽然想着横滨《新小说》,销流极广,何不将这册子寄到新小说社,请他另辟一门,附刊上去,岂不是代他传播了么?想定了主意,就将这册子的记载,改做了小说体裁,剖作若干回,加了些评语,写一封信,另外将册子封好,写着“寄日本横滨市山下町百六十番新小说社”。走到虹口蓬路日本邮便局,买了邮税票粘上,交代明白,翻身就走。一直走到深山穷谷之中,绝无人烟之地,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去了——

第二回
  新小说社记者接到了死里逃生的手书及九死一生的笔记,展开看了一遍,不忍埋没了他,就将他逐期刊布出来。阅者须知,自此以后之文,便是九死一生的手笔与及死里逃生的批评了。

  我是好好的一个人,生平并未遭过大风波、大险阻,又没有人出十万两银子的赏格来捉我,何以将自己好好的姓名来隐了,另外叫个甚么九死一生呢?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二十年之久,在此中过来,未曾被第一种所蚀,未曾被第二种所啖,未曾被第三种所攫,居然被我都避了过去,还不算是九死一生么?所以我这个名字,也是我自家的纪念。

  记得我十五岁那年,我父亲从杭州商号里寄信回来,说是身上有病,叫我到杭州去。我母亲见我年纪小,不肯放心叫我出门。我的心中是急的了不得。迨后又连接了三封信说病重了,我就在我母亲跟前,再四央求,一定要到杭州去看看父亲。我母亲也是记挂着,然而究竟放心不下。忽然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姓尤,表字云岫,本是我父亲在家时最知己的朋友,我父亲很帮过他忙的,想着托他伴我出门,一定是千稳万当。于是叫我亲身去拜访云岫,请他到家,当面商量。承他盛情,一口应允了。收拾好行李,别过了母亲,上了轮船,先到上海。那时还没有内河小火轮呢,就趁了航船,足足走了三天,方到杭州。两人一路问到我父亲的店里,那知我父亲已经先一个时辰咽了气了。一场痛苦,自不必言。

  那时店中有一位当手,姓张,表字鼎臣,他待我哭过一场,然后拉我到一间房内,问我道:“你父亲已是没了,你胸中有甚么主意呢?”我说:“世伯,我是小孩子,没有主意的,况且遭了这场大事,方寸已乱了,如何还有主意呢?”张道:“同你来的那位尤公,是世好么?”我说:“是,我父亲同他是相好。”张道:“如今你父亲是没了,这件后事,我一个人担负不起,总要有个人商量方好。你年纪又轻,那姓尤的,我恐怕他靠不住。”我说:“世伯何以知道他靠不住呢?”张道:“我虽不懂得风鉴,却是阅历多了,有点看得出来。你想还有甚么人可靠的呢?”我说:“有一位家伯,他在南京候补,可以打个电报请他来一趟。”张摇头道:“不妙,不妙!你父亲在时最怕他,他来了就罗唣的了不得。虽是你们骨肉至亲,我却不敢与他共事。”我心中此时暗暗打主意,这张鼎臣虽是父亲的相好,究竟我从前未曾见过他,未知他平日为人如何;想来伯父总是自己人,岂有办大事不请自家人,反靠外人之理?想罢,便道:“请世伯一定打个电报给家伯罢。”张道:“既如此,我就照办就是了。然而有一句话,不能不对你说明白:你父亲临终时,交代我说,如果你赶不来,抑或你母亲不放心,不叫你来,便叫我将后事料理停当,搬他回去;并不曾提到你伯父呢。”我说:“此时只怕是我父亲病中偶然忘了,故未说起,也未可知。”张叹了一口气,便起身出来了。

  到了晚间,我在灵床旁边守着。夜深人静的时候,那尤云岫走来,悄悄问道:“今日张鼎臣同你说些甚么?”我说:“并未说甚么。他问我讨主意,我说没有主意。”尤顿足道:“你叫他同我商量呀!他是个素不相识的人,你父亲没了,又没有见着面,说着一句半句话儿,知道他靠得住不呢!好歹我来监督着他。以后他再问你,你必要叫他同我商量。”说着去了。

  过了两日,大殓过后,我在父亲房内,找出一个小小的皮箱。打开看时,里面有百十来块洋钱,想来这是自家零用,不在店帐内的。母亲在家寒苦,何不先将这笔钱,先寄回去母亲使用呢!而且家中也要设灵挂孝,在处都是要用钱的。想罢,便出来与云岫商量。云岫道:“正该如此。这里信局不便,你交给我,等我同你带到上海,托人带回去罢,上海来往人多呢!”我问道:“应该寄多少呢?”尤道:“自然是愈多愈好呀。”我入房点了一点,统共一百三十二元,便拿出来交给他。他即日就动身到上海,与我寄银子去了。可是这一去,他便在上海耽搁住,再也不回杭州。

  又过了十多天,我的伯父来了,哭了一场。我上前见过。他便叫带来的底下人,取出烟具吸鸦片烟。张鼎臣又拉我到他房里问道:“你父亲是没了,这一家店,想来也不能再开了。若把一切货物盘顶与别人,连收回各种帐目,除去此次开销,大约还有万金之谱。可要告诉你伯父吗?”我说:“自然要告诉的,难道好瞒伯父吗?”张又叹口气,走了出来,同我伯父说些闲话。那时我因为刻讣帖的人来了,就同那刻字人说话。我伯父看见了,便立起来问道:“这讣帖底稿,是哪个起的呢?”我说道:“就是侄儿起的。”我的伯父拿起来一看,对着张鼎臣说道:“这才是吾家千里驹呢。这讣闻居然是大大方方的,期、功、缌麻,一点也没有弄错。”鼎臣看着我,笑了一笑,并不回言。伯父又指着讣帖当中一句问我道:“你父亲今年四十五岁,自然应该作‘享寿四十五岁’,为甚你却写做‘春秋四十五岁’呢?”我说道:“四十五岁,只怕不便写作‘享寿’。有人用的是‘享年’两个字。侄儿想去,年是说不着享的;若说那‘得年’、‘存年’,这又是长辈出面的口气。侄儿从前看见古时的墓志碑铭,多有用‘春秋’两个字的,所以借来用用,倒觉得笼统些,又大方。”伯父回过脸来,对鼎臣道:“这小小年纪,难得他这等留心呢。”说着,又躺下去吃烟。

  鼎臣便说起盘店的话。我伯父把烟枪一丢,说道:“着,着!盘出些现银来,交给我代他带回去,好歹在家乡也可以创个事业呀。”商量停当,次日张鼎臣便将这话传将出来,就有人来问。一面张罗开吊。过了一个多月,事情都停妥了,便扶了灵柩,先到上海。只有张鼎臣因为盘店的事,未曾结算清楚,还留在杭州,约定在上海等他。我们到了上海,住在长发栈。寻着了云岫。等了几天,鼎臣来了,把帐目、银钱都交代出来。总共有八千两银子,还有十条十两重的赤金。我一总接过来,交与伯父。伯父收过了,谢了鼎臣一百两银子。过了两天,鼎臣去了。临去时,执着我的手,嘱咐我回去好好的守制识礼,一切事情,不可轻易信人。我唯唯的应了。

作品目录

  ·第一回 楔子 ·第二回 守常经不使疏逾戚 睹怪状几疑贼是官

  ·第三回 走穷途忽遇良朋 谈仁路初闻怪状 ·第四回 吴继之正言规好友 苟观察致敬送嘉宾

  ·第五回 珠宝店巨金骗去 州县官实价开来 ·第六回 彻底寻根表明骗子 穷形极相画出旗人

  ·第七回 代谋差营兵受殊礼 吃倒账钱侩大遭殃 ·第八回 隔纸窗偷觑骗子形 接家书暗落思亲泪

  ·第九回 诗翁画客狼狈为奸 怨女痴男鸳鸯并命 ·第十回 老伯母强作周旋话 恶洋奴欺凌同族人

  ·第十一回 纱窗外潜身窥贼迹 房门前瞥眼睹奇形 ·第十二回 查私货关员被累 行酒令席上生风

  ·第十三回 拟禁烟痛陈快论 睹赃物暗尾佳人 ·第十四回 宦海茫茫穷官自缢 烽烟渺渺兵舰先沈

  ·第十五回 论善士微言议赈捐 见招贴书生谈会党 ·第十六回 观演水雷书生论战事 接来电信游子忽心惊

  ·第十七回 整归装游子走长途 抵家门慈亲喜无恙 ·第十八回 恣疯狂家庭现怪状 避险恶母子议离乡 ·第十九回 具酒食博来满座欢声 变田产惹出一场恶气 ·第二十回 神出鬼没母子动身 冷嘲热谑世伯受窘

  ·第二十一回 作引线官场通赌棍 嗔直言巡抚报黄堂·第二十二回 论狂士撩起忧国心 接电信再惊游子魄

  ·第二十三回 老伯母遗言嘱兼祧 师兄弟挑灯谈换帖 ·第二十四回 臧获私逃酿出三条性命 翰林伸手装成八面威风

  ·第二十五回 引书义破除迷信 较资财衅起家庭 ·第二十六回 干嫂子色笑代承欢 老捕役潜身拿臬使

  ·第二十七回 管神机营王爷撤差 升镇国公小的交运 ·第二十八回 办礼物携资走上海 控影射遣伙出京师

  ·第二十九回 送出洋强盗读西书 卖轮船局员造私货 ·第三十回 试开车保民船下水 误纪年制造局编书

  ·第三十一回 论江湖揭破伪术 小勾留惊遇故人 ·第三十二回 轻性命天伦遭惨变 豁眼界北里试嬉游

  ·第三十三回 假风雅当筵呈丑态 真义侠拯人出火坑 ·第三十四回 蓬荜中喜逢贤女子 市井上结识老书生

  ·第三十五回 声罪恶当面绝交 聆怪论笑肠几断 ·第三十六回 阻进身兄遭弟谮 破奸谋妇弃夫逃

  ·第三十七回 说大话谬引同宗 写佳画偏留笑柄 ·第三十八回 画士攘诗一何老脸 官场问案高坐盲人

  ·第三十九回 老寒酸峻辞干馆 小书生妙改新词 ·第四十回 披画图即席题词 发电信促归阅卷

  ·第四十一回 破资财穷形极相 感知己沥胆披肝 ·第四十二回 露关节同考装疯 入文闱童生射猎

  ·第四十三回 试乡科文闱放榜 上母寿戏彩称觞·第四十四回 苟观察被捉归公馆 吴令尹奉委署江都

  ·第四十五回 评骨董门客巧欺蒙 送忤逆县官托访察 ·第四十六回 翻旧案借券作酬劳 告卖缺县丞难总督

  ·第四十七回 恣儿戏末秩侮上官 忒轻生荐人代抵命 ·第四十八回 内外吏胥神奸狙猾 风尘妓女豪侠多情

  ·第四十九回 串外人同胞遭晦气 擒词藻嫖界有机关 ·第五十回 溯本源赌徒充骗子 走长江舅氏召夫人

  ·第五十一回 喜孜孜限期营簉室 乱烘烘连夜出吴淞·第五十二回 酸风醋浪拆散鸳鸯 半夜三更几疑鬼魅

  ·第五十三回 变幻离奇治家无术 误交朋友失路堪怜 ·第五十四回 告冒饷把弟卖把兄 戕委员乃侄陷乃叔

  ·第五十五回 箕踞忘形军门被逐 设施已毕医士脱逃 ·第五十六回 施奇计奸夫变凶手 翻新样淫妇建牌坊

  ·第五十七回 充苦力乡人得奇遇 发狂怒老父责顽儿 ·第五十八回 陡发财一朝成眷属 狂骚扰遍地索强梁

  ·第五十九回 干儿子贪得被拐出洋 戈什哈神通能撤人任 ·第六十回 谈官况令尹弃官 乱著书遗名被骂

  ·第六十一回 因赌博入棘闱舞弊 误虚惊制造局班兵 ·第六十二回 大惊小怪何来强盗潜踪 上张下罗也算商人团体

  ·第六十三回 设骗局财神遭小劫 谋复任臧获托空谈 ·第六十四回 无意功名官照何妨是假 纵非因果恶人到底成空

  ·第六十五回 一盛一衰世情商冷暖 忽从忽违辩语出温柔 ·第六十六回 妙转圜行贿买蜚言 猜哑谜当筵宣谑语

  ·第六十七回 论鬼蜮挑灯谈宦海 冒风涛航海走天津·第六十八回 笑荒唐戏提大王尾 恣嚚威打破小子头

  ·第六十九回 责孝道家庭变态 权寄宿野店行沽 ·第七十回 惠雪舫游说翰苑 周辅成误娶填房

  ·第七十一回 周太史出都逃妇难 焦侍郎入粤走官场 ·第七十二回 逞强项再登幕府 走风尘初入京师

  ·第七十三回 书院课文不成师弟 家庭变起难为祖孙 ·第七十四回 符弥轩逆伦几酿案 车文琴设谜赏春灯

  ·第七十五回 巧遮饰贽见运机心 先预防嫖界开新面 ·第七十六回 急功名愚人受骗 遭薄幸淑女蒙冤

  ·第七十七回 泼婆娘赔礼入娼家 阔老官叫局用文案 ·第七十八回 巧蒙蔽到处有机谋 报恩施沿街夸显耀

  ·第七十九回 论丧礼痛砭陋俗 祝冥寿惹出奇谈 ·第八十回 贩丫头学政蒙羞 遇马扁富翁中计

  ·第八十一回 真愚昧惨陷官刑 假聪明贻讥外族 ·第八十二回 紊伦常名分费商量 报涓埃夫妻勤伺候

  ·第八十三回 误联婚家庭闹竟见 施诡计幕客逞机谋 ·第八十四回 接木移花丫环充小姐 弄巧成拙牯岭属他人

  ·第八十五回 恋花丛公子扶丧 定药方医生论病 ·第八十六回 旌孝子瞒天撒大谎 洞世故透底论人情

  ·第八十七回 遇恶姑淑媛受苦 设密计观察谋差 ·第八十八回 劝堕节翁姑齐屈膝 谐好事媒妁得甜头

  ·第八十九回 舌剑唇枪难回节烈 忿深怨绝顿改坚贞 ·第九十回 差池臭味郎舅成仇 巴结功深葭莩复合

  ·第九十一回 老夫人舌端调反目 赵师母手版误呈词 ·第九十二回 谋保全拟参僚属 巧运动赶出冤家

  ·第九十三回 调度才高抚台运泥土 被参冤抑观察走津门·第九十四回 图恢复冒当河工差 巧逢迎垄断银元局

  ·第九十五回 苟观察就医游上海 少夫人拜佛到西湖·第九十六回 教供辞巧存体面 写借据别出心裁

  ·第九十七回 孝堂上伺候竟奔忙 亲族中冒名巧顶替 ·第九十八回 巧攘夺弟妇作夫人 遇机缘僚属充西席

  ·第九十九回 老叔祖娓娓讲官箴 少大人殷殷求仆从 ·第一百回 巧机缘一旦得功名 乱巴结几番成笑话

  ·第一百一回 王医生淋漓谈父子 梁顶粪恩爱割夫妻 ·第一百三回 亲尝汤药媚倒老爷 婢学夫人难为媳妇

  ·第一百四回 良夫人毒打亲家母 承舅爷巧赚朱博如 ·第一百五回 巧心计暗地运机谋 真脓包当场写伏辩

  ·第一百六回 符弥轩调虎离山 金秀英迁莺出谷·第一百七回 觑天良不关疏戚 蓦地里忽遇强梁

  ·第一百八回 负屈含冤贤令尹结果 风流云散怪现状收场

民主化 - 维基百科

 

政治政治体制系列




政治主题页

民主化的字源来自民主,通常指的是从其他政权型态转变成民主体制的过程。不少人主张民主化可以被视为一种长期而且连续的历史过程[1],而且可以发生在各种社会领域,例如经济民主化、家庭民主化等等,[2],近来也有学者讨论全球化的民主治理议题[3]。但是在一般人与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解中,民主化通常是指从威权主义极权主义等其他各种政治体制转变成自由民主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权威的组织方式可能会出现本质上的改变。

民主化的历史

1800-2003年之间以政体指数(Polity IV scale)8分以上(完全民主)衡量的民主国家数目,可以看出三波民主化的发展过程。(参见英语版)

根据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第三波(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的说法,人们通常将近代历史上的民主化分为三波,第一波始于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在十九世纪末带动了整个欧洲的民主运动;第二波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国家独立浪潮,但是在1960年代就逐渐衰退,第三波民主化的起点通常被认定是葡萄牙西班牙在1973-4年之间的政权转型,其中包括南欧的希腊拉丁美洲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经过了亚洲的韩国台湾,最后以东欧的波兰匈牙利、东德、捷克斯洛伐克与前苏联共和国的民主化为终点。

然而,每次民主化浪潮都是以威权或极权统治的反扑而告终。不仅在个别国家民主化是以迂回的方式发展,例如法国的民主化就经历了四次威权主义势力的反扑,整体来说,前述三波民主化在世界范围内也遭遇了反民主化的逆流。第一波民主化遭遇了极权主义的反扑,包括苏联斯大林的兴起、西班牙内战、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日本二二六事件政变与军国主义兴起与德国威玛共和纳粹政权取代等。第二波民主化的逆流包括了许多非洲前殖民地独立后的威权化、韩国的军事政变、智利、巴西与阿根廷的军事政变等等[4]

第三波民主化使得民主的治理范围与人口首次在世界上取得优势。然而,第三波民主化是否出现逆流或是第四波民主化浪潮是否已经上路,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第三波逆流或许应该包括俄罗斯与前苏联共和国的威权化、中国八九民主运动的挫折、美国小布什时代的民主倒退与中亚的民主失败等等,也有人认为乌克兰等地的颜色革命会带动第四波世界性的民主化[5]

民主化的原因

导致一国政权民主化的机制究竟是什么? 又为什么绝大多数高收入国家都发展出类似的民主体制?这是民主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对于民主化的起源,研究者跟政治家的看法通常分为两大派:结构论(structural approach)与过程论(process approach)。

结构论者着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阶级结构对政治转型的影响。例如Barrington Moore的《民主与独裁的社会起源》一书认为"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民主"(1966: 414),例如英国,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削弱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则希望参与政治保障其财产权,最后以流血革命来推翻贵族统治,这是自由民主制的起源[6]。在1959年,Seymour Martin Lipset提出了阶级结构影响民主化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虽然会导致穷人与工人阶级的不满与革命诉求,但是随着经济成长,城市中产阶级会逐渐成为阶级结构里的多数,或者说阶级结构从金字塔型变成橄榄型,而且中产阶级不倾向革命,因此会转而追求社会改革与政治权利的平等分享。这个说法被称为政治现代化理论[7]

政治现代化理论遭遇了许多批评。Rueschemeyer等人在1992年的《资本主义发展与民主》(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一书中分析了欧洲拉丁美洲各国的政治变迁,发现从历史比较来看,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通常支持威权统治者,甚至反对民主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所以有助于政治转型,不是因为资产阶级爱好民主,而是阶级结构的转型逐渐改变了各阶级的人数比例与政治力量的均衡,从而使得被支配阶级—城市中下阶级与工人阶级—逐渐发展出自我组织与集体行动的能力 (Rueschemeyer et al. 1992: 302)[8]。成熟的工人阶级是民主化而非革命的动力,这是阶级结构影响民主转型的社会民主主义观点[9]

对政治现代化理论的反复研究确认了经济发展程度与民主化的显著关系,然而对此关系的解释仍然不一致,例如Adam Przeworski等人认为高人均国民所得与民主化的相关是因为民主在高收入国家比较容易生存,而在低收入国家比较容易崩溃,因此并不是经济发展导致了民主,而是贫困国家的民主没办法存活,才导致民主集中在高所得国家[10]。民主化的起源或许与发展没直接关系,更可能来自威权体制的内在矛盾,导致了菁英分裂与内部斗争。

民主化的过程

从1980年代开始,民主化的讨论重点转向对政治菁英与政治过程的研究。过程论者认为经济发展对民主化的影响不像结构论者说的那样重要,许多个案指出在低收入国家、例如十八世纪的美国或二十世纪的印度也可能发展民主体制。决定民主转型的因素主要不是来自阶级结构,而是来自于参与政治的主要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与策略[11]。过程论者通常将统治菁英分为保守派(强硬派)(conservatives/hard-liners)与改革派(reformers/soft-liners),而将反对菁英分为温和派(moderates)与激进派(radicals):

保守派: 通常是军方或曾经以军队镇压过反对者的统治菁英,担心政治清算而倾向付出高昂代价巩固威权主义。

改革派: 通常是威权体制中的技术官僚或年轻继承者,认为由统治菁英控制下的改革,总好过血腥镇压或者被推翻。

温和派: 反对者当中担心民主运动过于激进将导致保守派夺权并且镇压民主势力的领导者。

激进派: 反对者当中认为军方或改革派不敢镇压,因此希望采取更激烈行动以推翻统治菁英的少数领袖。

通常,政治自由化始于统治菁英内部的路线分歧,并且使威权主义对言论自由社会运动的控制松动,导致了自由范围的扩大与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是否镇压统治菁英之间没有共识。公民社会孕育不同路线的反对菁英,也就是主张妥协的温和派与坚持立场希望一举推翻政权的激进派。过程论者认为在政治自由化与民主化的过程中,不是经济发展等结构性因素,而是这四派菁英的合纵连横决定了民主或威权体制的命运,而且军方的立场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改革派与温和派的结盟(也可以看成压制保守派并且背叛激进派)以及军队国家化对于不流血的民主转型有重大的贡献,但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反应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局。过程论者的研究不仅对民主化过程里的政治斗争有很强的预测与解释能力,也对当代政治转型参与者的策略选择有很大启发[12]

过程论与结构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观点,人们很容易将阶级结构的研究、与各阶级的相关组织(或者更广义的公民社会)在民主化过程中采取的策略联系起来,因此,近年来两股研究有合流的趋势[13]

民主化的结果

民主通常被认为对政治发展有正面功效,例如在政治体制方面,民主化会带来更多公民自由与政治权利,包括司法与立法机构等权力制度的分化与相互制衡,贪污腐败的减少等等。在经济方面,有些人主张民主化能够加强对财产权的保护,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在社会平等方面,民主化使得多数中下阶级成员获得选票与言论自由,在多党竞争的公平选举之下,通常会导致社会福利等大规模重分配政策的发展,因此可以减少贫富差距[14]

然而,民主的长期制度表现,并不能解释短期民主化过程里的种种制度变迁与治理表现,这是因为民主化是各阶级或各派政治菁英出于自我利益所进行的冲突与妥协,在民主自由的各种权利与制度巩固之前,经常会导致社会运动的蓬勃发展与严重的政治斗争,也不能保证必然发展出较好的政治制度。民主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经济混乱或衰退、领导人政治贪腐甚至贫富差距恶化等短期现象。因此,人们应该记得民主化绝不是解决各种政治问题的特效药。

此外,民主化也不是历史上必然的发展趋势,而是结构与策略因素混合的结果之一[15]。如同三波民主化逆转所显示的教训,失败的民主可能会导致威权主义的复兴或军事政变。因此,民主运动的终点可能是民主巩固或是威权反扑甚至军事镇压。

民主巩固是民主化的终点之一,通常被定义为各种民主自由的权利保障制度趋于稳定、而民主政权崩溃概率极低的状态,经验上来说,通常是以自由且公平选举下正常的两次政党轮替作为民主已经巩固的界限[16]。事实上,新的权力菁英或统治阶级可能不善于治理经济事务、或出于自利而贪污腐化,文人对军队的管理(例如裁军)也常导致政变的危险,要达成民主巩固的目标并不容易,种种困难常导致反民主势力或部分受害者的反扑,甚至让原来的反对菁英变成新的独裁者

民主化的逆转-民主崩溃

在民主巩固无法实现的状态下,经常会出现反民主化的逆流。反民主化的逆流通常以政府限制言论自由、管制社会抗争或者非正常的政权轮替(比如暗杀国家领导人或者以社会运动推翻公平选举的领袖)为起点,逐渐修改法律缩小公民自由与政治权利,打击特定族群或阶级成员(例如纳粹对抗犹太族群或者中国的镇压反革命),甚至宣布某种国家紧急状态或战争状态,最后以非民主选举的军事或政治领袖夺权成功并稳定统治权力而告终[17]

新的非民主政权必须取得国际支持与稳定的政治结盟,除了掌握军队以外,通常必须获得邻近强权与国内有力阶级的支持,例如行政官僚、大资本家或地主等等,或者采取极权主义的做法,动员群众或以武力镇压彻底消灭国内的阶级敌人。其次,统治者必须尽快控制经济活动以取得稳定的财政收入(至少必须养活军队跟干部)。此外,威权主义体制还必须建立不流血的接班制度,否则领导人的死亡或统治菁英的内斗,经常导致独裁政体一夕瓦解[18]

虽然民主巩固很难,但是要巩固威权主义也非常不容易。威权主义有其内在的结构弱点,不但必须获得强权支持,而且面对控制军队、管制媒体(现代网际网络)与教育内容、压制反对菁英或中下阶级的公民组织、控制或管理经济以便成功收税、以及选择继承人(而不被自己的继承人提前推翻或事后批斗)等问题,这些经常成为威权主义政治危机的来源。如同许多政治学家指出的,失去信仰的威权主义依赖的统治工具归根结柢是谎言、恐惧与暴力[19],被压制的公民社会只是在等待崛起的时机。民主化的起源之一,可能就是威权主义内在矛盾的爆发。

民主化程度的测量方式

民主化的研究者经常必须面对如何测量一国民主或自由程度并且从事跨国比较的问题. 这个技术问题可以参考Munck(2009)[20] 。在国际政治上较有影响力的指标包括自由之家与Polity IV等测量指标。

地图显示了自由之家组织2007年的报告内,有关每个国家自由程度的分类。  自由  部分自由  不自由

民主化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