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

The Turner Diaries 特纳日记

 

The Turner Diaries特纳日记

Turnerdiariescover.jpg

Author(s)作者(S)
William Luther Pierce 威廉·路德·皮尔斯

Country国家United States美国

Language语English英语

Series系列1978 1978年

Genre(s)类型(S)Fiction小说

Publisher出版者National Vanguard Books全国先锋图书

Publication date出版日期1978 1978年

The Turner Diaries is a novel written in 1978 by William Luther Pierce (former leader of the white nationalist organization National Alliance ) under the pseudonym "Andrew Macdonald". [ 1 ] The Turner Diaries depicts a violent revol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leads to the overthrow of 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government , nuclear war , and, ultimately, to a race war leading to the extermination of all Jews and non-whites . [ 2 ] The book was called "explicitly racist and anti-Semitic" by The New York Times and has been labeled the "bible of the racist right" by the 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 . [ 3 ] [ 4 ] 特纳日记是写在1978年一个新的威廉·路德·皮尔斯白色的民族主义组织全国联盟前领导人)根据“安德鲁·麦克唐纳”的化名[1] 本特纳日记描述了一个在美国的暴力革命,从而导致了推翻美国联邦政府核战争 ,最终导致灭绝所有犹太人非白人 种族战争[2]这本书被称为是“明确的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 纽约时报“和已标记的“种族主义权利的圣经” 南方贫困法律中心[3] [4]

The novel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real-life violent crimes.小说中一直伴随着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犯罪。 2 pages of the book containing a scene depicting preparation for the bombing of the J. 2页,书中包含一个场景描绘为准备轰炸的研究 Edgar Hoover Building , the FBI national headquarters, were found in the getaway car of Timothy McVeigh , the perpetrator of the Oklahoma City bombing in 1995. [ 5 ] [ 6 ] 埃德加·胡佛大厦 ,联邦调查局的全国总部,在私家车被发现在1995年的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罪犯蒂莫西·麦克维[5] [6] 。

Contents内容

Plot summary 剧情总结

The narrative starts with a foreword set in 2099, one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events depicted in the book.叙事开始与前言集在2099年,一百年之后,在书中所描述的事件。 The bulk of the book then quotes a recently discovered diary of a man named Earl Turner, an active member of the movement that caused these events.这本书的大部分,然后援引最近发现一个名为伯爵特纳,运动,造成这些事件的一个积极成员一个人的日记。 The book details a violent overthrow of 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government by Turner and his militant comrades and a brutal contemporaneous race war that takes place first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n the rest of the world.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联邦特纳和他的政府的好战的同志和暴力推翻一个残暴的同期举行了第一次在北美和世界各地的种族战争

The story starts soon after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confiscated all civilian firearms in the country under the fictional Cohen Act, and the Organization to which Turner and his cohorts belong goes underground and engages in guerrilla war against the System, which is depicted as the totality of the government, media, and economy that is under Jewish control. [ 2 ] The Organization starts with acts such as the bombing of FBI headquarters and continues to prosecute an ongoing, low level campaign of terrorism , assassination and economic sabotage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故事开始后不久,联邦政府已没收在该国下虚构的科恩法案“的所有民用枪支,特纳和他的同伙属于该组织转入地下,并在从事游击战争,打击系统,这是作为整体描绘政府,媒体,经济,是犹太人的控制下。 [2]如联邦调查局总部的轰炸行为,该组织开始继续起诉一个持续的,低级运动恐怖主义暗杀和经济破坏整个美国。 Turner's exploits lead to his initiation into the Order, a quasi-religious inner cadre that directs the Organization and whose existence remains secret to both the System and ordinary Organization members. [ 2 ]特纳的漏洞,导致他的订单开始,准宗教组织的存在仍然是秘密系统和普通组织成员内部的干部,引导。 [2]

Eventually, the Organization seizes physical control of Southern California, including the nuclear weapons at 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 ; ethnically cleanses the area of all blacks and summarily executes all Jews and " race traitors ". [ 2 ] The Organization's response to a white woman who had a black man as a lover is summary execution. [ 7 ] The Organization has little use for most white Americans.最终,本组织抓住物理控制南加州包括在“核武器, 范登堡空军基地, 种族净化所有的黑人领域和简易程序执行的所有犹太人和“ 种族的叛徒 。“ [2]该组织的响应白人女子谁曾作为一个情人的黑人男子是决处决。 [7],该组织已很少使用的大多数美国白人。 Those on the Left are seen as dupes or willing agents of the Jews, while conservatives and libertarians are regarded as misguided fools, for, after all, the Jews "took over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on, fair and square."左边那些被视为愚弄愿意代理或犹太人,而保守派和自由主义者视为误导傻子,毕竟,犹太人“接手根据宪法,公平和方。” Turner and his comrades save their special contempt for the ordinary people, who care about nothing beyond being kept comfortable and entertained.特纳和他的战友们普通的人,关心人没有超出被保持舒适和娱乐为保存其特殊的蔑视。

The Organization then uses both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base of operations and their nuclear weapons to open a wider war in which they launch nuclear strikes against New York City and Israel , initiate a nuclear exchange between the US and the Soviet Union , and plant nuclear weapons and new terrorist cells throughout North America.组织,然后使用南加州经营基地和核武器打开一个更广阔的战争中,他们发动对纽约市和以色列的核打击,启动与美国和苏联的核交换,植物核武器北美各地的新恐怖组织。 Many major US cities are destroyed, including Baltimore and Detroit .许多美国各大城市被摧毁,包括巴尔的摩底特律 。 The diary section ends with the protagonist flying an airplane equipped with an atomic bomb on a suicide mission to destroy The Pentagon ,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leadership of the remaining military government before it orders an assault to retake California.日记本节结束飞行的主角飞机配备一个自杀任务的原子弹摧毁五角大楼 ,以消除余下的军政府领导之前突击夺回加州订单。 The novel ends with an epilogue summarizing how the Organization continued on to conquer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how people of other races were eliminated (China and the entire eastern half of Asia were destroyed by prolonged bombardment with variou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d made into an enormous desert; Blacks were exterminated in Africa as well as America; Puerto Ricans, described as "a repulsive mongrel race", were exterminated and the island re-settled by whites). [ 2 ]小说的结尾总结尾声的组织如何继续征服世界各地和其他种族的人如何被淘汰(中国和整个亚洲东部的一半被摧毁,由各种长期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制成一个巨大的沙漠,黑人在非洲灭绝以及美国,波多黎各,描述为“令人厌恶的杂种种族”,消灭岛上的白人重新结算)。 [2]

First and second editions 第一和第二版

The Turner Diaries was first serialized in the mid 1970s in the National Alliance's tabloid paper, Attack! . 特纳日记最初连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国家联盟的小报文件, 攻击! The first printing in paperback was May 1978.是1978年5月第一次印刷在纸上。 Pierce originally set his story in the 1980s.皮尔斯原定于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故事。 Its reprinting (September 1980) took the form of a slightly altered second edition that moved the setting forward ten years.它的再版(1980年9月)的形式略有改变移动设置了十几年的第二版。 Although subsequent printings of The Turner Diaries have featured different cover art or back cover copy, they have kept to the second edition's text.虽然本特纳日记的后续printings功能不同的封面或封底副本,他们保持了第二版的文本。

In keeping with the new 1990s time frame, events in the past are generally aged by ten years, though not always.在保持与20世纪90年代新的时间框架,在过去的事件,一般年龄由十几年,但并不总是。 Some examples:一些例子:

  • Turner's diatribe about the "long string of Marxist acts of terror 10 to 15 years ago" is changed to "20 years ago."特纳的关于“马克思主义10到15年前的恐怖行为的长字符串”谩骂是改为“20年前。”
  • Turner's lament at the success of the System's brainwashing "these past 50 years or so" remains unchanged.特纳的系统的洗脑“,这些过去的50年左右的”成功慨叹保持不变。
  • The Order's "nearly 58 years of existence" is increased to 68, making the date of its founding 1925, a reference to the SS . “近58年的存在”订单的增加至68,使得其成立到1925年,日期的SS
  • Turner's astonishment at "how many dark, kinky-haired Middle Easterners have invaded this country in the last decade" is not changed.特纳的惊讶“有多少黑暗,卷毛头发的中东人入侵这个国家在过去十年中,”没有改变。
  • The epilogue's exultation that in 1989, "exactly a century after the birth of The Great One... the dream of a White world finally became a certainty", becomes "just 110 years" after Adolf Hitler's birth.尾声的大喜,于1989年,“整整一个世纪后,伟大的诞生......一个白色的世界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确定性”,变成了“只是110年”后,阿道夫·希特勒的诞生。

Also to make the book fit its later date, prices are usually doubled, and sums of money are also often doubled, but not consistently.也使这本书适合其日后,价格通常是一倍,金钱也往往增加一倍,但不坚持。

The second edition retains one major artifact of the original setting: in the first edition, dates fall on the same day of the week as their real-world 1980s dates.第二版保留了原来的设置主要神器:在第一版中,日期作为其20世纪80年代现实世界的日期同日的一周下降。 The later edition does not change days of the week, putting them out of sync with their 1990s dates.后来的版本不改变一周天,把他们同步了其20世纪90年代的日期。 Another minor change is that a short passage, where Turner's lover spots his Order pendant, is moved a few pages earlier to the end of Chapter X. The first edition also featured illustrations by Dennis Nix.另一种微小的变化是,短文,特纳的情人察觉他的订单挂件,移动早几页到第十章的末尾还包括第一版由丹尼斯·尼克斯的插图。 Later printings dropped the illustrations, used a smaller typeface, and switched from bold to italics for emphasis.后来印刷下跌的插图,用较小的字体,而改用从粗体斜体重点。

Impact 影响

According to the Anti-Defamation League , it is "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read book among far-right extremists ; many have cited it as the inspiration behind their terrorist organizing and activity." [ 8 ] The Simon Wiesenthal Center calls it a "hate" book. [ 9 ]根据“ 反诽谤联盟 ,它是“可能是其中最广泛阅读的书极右翼 极端分子 。许多人引背后的恐怖组织和活动的灵感“ [8] 西蒙·维森塔尔中心称它“恨“一书。 [9]

The novel was initially only available through mail order and partially serialized in National Alliance publications.这本小说最初只能通过邮购和部分序列全国联盟出版物。 As of 2000 it was reported to have sold about 500,000 copies. [ 1 ] [ 10 ]截至2000年,据报道,已售出约50万份。 [1] [10]

Crimes associated with the book 与书有关的罪行

  • The Order , an early 1980s white supremacist group involved in murder, robberies and counterfeiting, was named after the group in the book and motivated by the book's scenarios for a race war.书组的订单 ,20世纪80年代早期, 白人至上主义小组,参与谋杀,抢劫和伪造的,被命名后,出于一个种族战争的书的情景。 The group committed one of the biggest highway robberies of all time, then murdered radio host Alan Berg and engaged in other acts of violence in order to hasten the race war described in the book. [ 11 ] [11]组犯下的所有时间最大的公路抢劫,然后谋杀电台主持人艾伦·伯格和从事其他暴力行为,以加快在书中描述的种族战争。
  • John William King was convicted of dragging James Byrd , an African-American , to his death in Jasper, Texas in 1998.拖动詹姆斯·伯德 ,一个非洲裔 ,在他的死亡曾钰成在1998年,得克萨斯州的 约翰·威廉·金被定罪。 As King shackled Byrd's legs to the back of his truck he was reported to have said, "We're going to start The Turner Diaries early." [ 12 ]作为国王束缚伯德的腿,他报告说他的卡车后面,“我们要开始年初特纳日记”。 [12]
  • During the course of a federal trial relating to charges of conspiracy to violate civil rights and assault under color of law of Frank Jude, Jr. in 2004 by several off-duty police officers in Milwaukee, Wisconsin , a copy of The Turner Diaries was found during a search of the home of one of the officers charged and later convicted. [ 13 ]期间的有关指控阴谋违反公民权利和法律色彩的攻击下一个联邦审判过程中,小弗兰克裘德在2004年由几个休班警务人员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本特纳日记副本被发现在寻 ​​找回家的人员之一收取,后来被定罪。 [13]
  • A copy of The Turner Diaries was found (amidst other Neo-Nazi propaganda) in the home of Jacob D. Robida , who attacked 3 men at a gay bar with a hatchet and a gun. 特纳日记副本被发现( 新纳粹的宣传之中),在家里雅各D. Robida ,在袭击3名男子用斧头和枪的同志酒吧 。 Robida fled, killing a hostage and a police officer before committing suicide. [ 14 ] robida逃跑,自杀前杀害人质和一名警官。 [14]
  • David Copeland , a British Neo-Nazi who killed three people in a bombing campaign against London's black, Asian and gay communities in April 1999, quoted from The Turner Diaries while being interviewed by police. [ 15 ] 大卫·科普兰 ,英国的新纳粹是谁杀了三个人,在对伦敦的黑人,亚裔和同性恋社区在1999年4月被警察采访时引述特纳日记 ,轰炸。 [15]
  • Photocopies taken from The Turner Diaries were reportedly found alongside Timothy McVeigh when he was arrested in a traffic stop following the Oklahoma City bombing in 1995. [ 16 ] 特纳日记采取影印据报道,发现沿着蒂莫西·麦克维,交通站,当他在被捕后, 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于1995年。 [16]
  • Hunter , a novel with similar themes also written by Pierce under the nom de plume "Andrew Macdonald". 猎人 ,也由皮尔斯书面笔名 “安德鲁·麦克唐纳”下的同类题材的小说。
  • The Iron Heel by Jack London , a novel with a similar diary style, though with an opposite political message (which was Pierce's inspiration for The Turner Diaries) 杰克·伦敦 的铁蹄虽然与政治相反的消息(这是皮尔斯的灵感特纳日记),一个类似日记风格的小说,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CIA手冊: 如何開始一場革命

 

錫安 / CIA手冊: 如何開始一場革命

How To Start A REVOLUTION
如何開始一場革命
2012-01-10

人民力量的拳頭方向不同,是否由同一源頭支持?

片下留言:
revoluation designed by the cia and mossad, only to replace dictators by zionist controlled "democratic" dictators, like Obama
由中情局和摩薩德設計的革命,只是用猶太復國主義者控制的“民主”獨裁者如奧巴馬去取代一般獨裁者
kovavla 10 小時以前 2

Common themes include a false spontaneity in the face of manufactured dissent. The clenched fist is the universal symbol, a staple of socialist and communist groups worldwide. The protests are youth-led, who bring high energy, have no negative political baggage, and are more pliable than their elders. They are also more indoctrinated, as the techniques of propaganda have evolved in step with technology. Their primary needs are organizational skills, positive media exposure, and money, needs easily exploited.
共同的主題包括在面對刻意製造的異議時的虛假自發性,緊握的拳頭是通用的象徵,一個世界性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組織的主食。抗議活動是由青少年主導,他們帶來高能量,沒有負面的政治包袱,及比他們的長輩更柔韌。他們亦是更易被灌輸,正當宣傳的技術已與科技同步演進,他們主要的需要是組織技巧、積極的媒體曝光、及金錢,輕易地被開發的需要。
http://www.therightplanet.com/2011/10/liberty%E2%80%99s-last-stand/
蕭若元在下列節目中用上述天書的內容教導人民力量成員作非暴力抗爭,以圖在有足夠人數支持下推翻/癱瘓政府:
風也蕭蕭(第125集) 2011-07-11
主持人: 蕭若元、靳民知、劉嗡、慢必、Mark
蕭生遊三峽 / 與淫審處作戰到底 / 人民力量執委成立 / 抗爭的藝術(約17'開始)/人民力量的中期戰略 / 「民主人盾」/ 論「示威禮儀」/ 「新馬仔」之誕生! / 司徒華與中共 / 特首跑馬仔暗鬥
錫安長老會及紀要
為什麼所有這些起義都使用著同樣是舉起拳頭的標誌?哦,這就是原因了...

#bn-forum-1-1-3202415878/7773/0/show/cia.html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委內瑞拉的底層革命〉影片簡介 Venezuela from Below

 

« 委內瑞拉的底層革命 «

奧立佛·雷斯樂+達利歐·艾塞里尼,影片,67分鐘,2004
Oliver Ressler & Dario Azzellini, film, 67min, 2004

Share on plurkShare on twitter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emailShare on print| More Sharing ServicesMore

〈委內瑞拉的底層革命〉影片簡介 Venezuela from Below

自從查維斯政府於1998上台,委內瑞拉開始發生一場徹底的社會改革,稱為「玻利瓦爾進程」(Bolivarian process)。這場革命關心的是各個面向的自我組織過程,從中發展出前進的憲法、勞動法、新式教育的可能性,並在這個理應富裕但多數人民卻十分貧困的國家進行一系列更進一步的改革。委內瑞拉私人大企業與美國強烈抵制查維斯政府公然挑戰新自由主義的政策,發動了數次政變與杯葛。儘管如此,查維斯與其政府卻受到多數人民的擁戴。委內瑞拉的社會發生高度的政治化,許多本來從未想過改變的人民,如今都開始投入這場國家革命。

在影片〈委內瑞拉的底層革命〉中,發言的角色都是這場社會進程的真實人物:底層草根人民。首先是哲學家卡洛斯·拉佐(Carlos Lazo)開場,接著由拉克魯斯港(Puerto La Cruz)的石油公司PDVSA的工人報告2002/2003年發生石油業主罷工的破壞行動,工人們如何保衛煉油場使其不致崩解,以及他們如何恢復石油的生產。於阿拉瓜州(Aragua)成立合作社的農民報告他們自我組織的過程、掃盲運動的成果,以及這些事情應如何進行下去。梅里達州(Miranda)的婦女銀行計劃,以及卡拉卡斯(Caracas)貧窮地區「一二三教區」(23 de Enero)的貨款婦女描述了她們的計劃。波利瓦爾州(Bolívar)奧里諾科河(Orinoco river)附近的原住民社區成員談到憲法如何反映他們的需求與抗爭,憲法又是如何為他們而改變。佔領洛斯特克斯(Los Teques)國家閥門公司(National Valve Company),以及卡拉沃沃州(Carabobo)委內帕紙業(Venepal)的工人--後者在業主故意破產後被350位工人佔領,後來得到局部合同,得以讓公司繼續運作--談到腐敗的工會、工人接管,以及他們的抗爭。「一二三教區」的杜巴馬羅(Tupamaro)革命運動、西蒙·玻利瓦爾文化基金會、左翼網站www.23.net,以及玻利瓦爾圈亞北北加分部(Bolivarian Circle Abrebrecha)的主要人物報告他們的工作,以及他們透過社會革命而得到的改變。

他們是底層草根人物,談到他們過去與現在的所作所為,對玻利瓦爾革命的感受,以及他們的期待與看法。他們將自己視為這個進程的一份子,但也提出許多問題意識。這項對於超越新自由主義的社會與經濟模型的研究並非容易的課題,目前尚無實驗成功的另途。儘管如此,玻利瓦爾進程的主人翁已開闢了一條無法回頭的道路。

本片為西班牙文發音,中英文字幕

● 概念、訪談、剪輯、製作:Dario Azzellini & Oliver Ressler
● 攝影:Volkmar Geiblinger
● 影像編修與字幕:Markus Koessl
● 受訪者:: Titina Azuaje, Gustavo Borges, Stalin Pérez Borges, Juan Brizuela, Bertha de Castillo, José Ramón Castillo, Eduardo Daza, Arlenis Espinal, Freddy Farias, Juán Fermín, José Flores, Randy García, Círe y Guarán, Sandra Heredia de Goncalves, Juana Catalina Guzman, María Elisa Irazabal de Píneda, Natalí Jaimes, Carlos Lazo, Henry Mariño, Maritza Marquez, Esther de Mena, Esteban Michelena, Argelia Naguanagua de Ramos, Emma Ortega, Edgar Peña, Judith Sánchez, José Mercedes Sifontes, Alfonso Tovar, Antolino Vasquez, Eduardo Yaguaracuto
● 經費補助:Kunstsektion des BKA, Stiftung Umverteilen

〈委內瑞拉的底層革命〉影片簡介 Venezuela from Below - TheCube立方計劃空間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中紀委人比較溫家寶與薄熙來︰何其相似的兩個人

 

送交者: 鐘瀾 2012年04月10日15:39:39 于 [天下論壇] 

  近日有監察部某中層干部,私下與友人閑聊,說在中紀委,有人曾私下比較溫相與平西王,比較結果是,兩人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俱是大貪大惡大偽之人。

一者,都不擇手段,隨意在左右兩端舞蹈

  平西王在跳“左”舞之前,曾在“右”翼走秀。平西王擔任大連市長時,不僅苦練英語,亦向西方現代城市管理取經,練就了絕好英語口才及堪稱中共無出其右的現代城市管理才干。任遼寧省長及商務部長期間,多次帶團出訪,在西方樹立了極佳的開放民主形象,被西方視為最具開放性的未來中共領導人。

  而溫相早期卻以“左”示人。在胡耀邦時代,1985年溫擔任中辦副主任時,就投靠了鄧小平,充當了鄧在胡身邊的眼線耳目,這是溫能在鄧當太上皇的情況下得升中辦主任的根本原因。胡“反自由化”及“清除精神污染”中的消極行為及言論,溫一點不漏地及時報告給鄧,在鄧倒胡的過程中,充當了極其重要的“收證”角色。趙紫陽上台後,溫更是時刻將趙的言行向鄧第一時間報告,阻趙紫陽召開政治局會議立下頭功,阻止萬里回國立下二功,陪趙至天安門看望學生,防止趙鋌而走險立下三功。那時之溫家寶,完全是保守派的鐵桿人物。

  及至十七大,這兩個人突然轉換角色,平西王從開明民主的“右”跑到毛派的“左”傾路線。一反開放民主,借毛樹立個人崇拜,借“左”營建基層民意,借“紅”大搞血統專制,打“黑”更打出個法制倒退。

  而相爺一旦奪取總理大位,位極人臣,就從 “保守”、“穩重”的“左傾”,跑到開放民主的“右”翼。大樹親民、民主、清廉形象。每巡察,落淚與皺眉齊飛;每出訪,政改與無奈共色,仰望星空,吟詩寄懷,頗引一些知識小女子追捧。

  兩人角色轉換如此麻利,充分體現了兩個人完全相同、依時勢而變的政客特性。

二者,兩人都存在嚴重的家族腐敗

  號稱“家人沒有貪腐的問題”,是別人給他們“潑髒水”的平西王。其妻生意遍布世界各地,更有英人“白手套”。平西王妃谷開來(英文名稱為“Horus L. Kai”)的公司在海外遍地開花,其商業足跡遍及大陸、香港、台灣以及美國和英國。Horus L. Kai的業務包括“投資咨詢”,擁有一家投資顧問公司「Horas Consultancy & Investment」,為海外投資人在華投資牽線搭橋並從中漁利。兒子薄瓜瓜在英國求學期間,有一家「Adad 」公司在英國冊,主管就叫「Horus Kai」。在谷開來周圍有一批“外國商人朋友”,為Horus L. Kai的生意奔忙並獲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尼爾.海伍德。

  而溫相家族生意更大,除了夫人張蓓莉廣涉珠寶、房地產、金融、礦業開發、大型戰略區劃咨詢等大獲其利外,其子溫雲松不僅個人廣涉保險、私募,還殺入國企,在相爺即將退位之際,搖身一變而成國企掌門。玩的是全球投資,搞的是公私通吃,家族資產已逾1000億人民幣。

  另外,兩人的兒子都不省事,始終是中外媒體的焦點。但其子的命運因為老子的不同而不同。與薄瓜瓜留學費用受到質疑不同,同樣在海外留過學的溫雲松,就沒有人對其留學費用的問題多加深究。權力、地位不同罷了。

 三者,兩人鏡頭感都極佳。

  平西王在大連時就以所謂親民著稱,是地方官最早玩親民的。溫的親民秀演出更是重點大戲。凡此場合,兩人的鏡頭感都極佳,極負個人魅力,堪稱演技派。

  兩人都愛操控媒體,手下馬仔紛紛以掌控媒體為主子說話為重要任務。這方面溫要比平西王更強大,也更巧妙。有新華社和南方系報紙的支持,溫始終民望很高。薄雖略遜一籌,但也不遑多讓。不僅重慶媒體一片紅,所有的左派網站都以他為旗幟。

 四者,兩人都好大喜功。

  薄在大連,大搞政績工程,號稱中國最佳管理城市;遼寧任上,凡每出外考察,必帶幾百人隨行,聲勢巨大;掌舵商務部,每出訪必帶逾百隨從,廣灑金錢,所走各國均引為上賓,超規格接待;總督巴國後,借唱紅運動大搞聲勢,組團唱到北京,如果不翻船,甚至會全國巡演。

  溫相自上台以,大搞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房價越調越漲、油價越控越高;借金融危機大手筆花錢4萬億,結果花出10萬億都不止,光高鐵就弄出個近萬億。

 五者,政治操守都受人詬病

  薄文革時為了撈表現,打斷父親三根肋骨;為了掩蓋腐敗,將姜維平下入大獄;在遼寧期間,屢與自己的頂頭上司明爭暗斗,擔任大連市長時,與時任大連市委書記的于學祥大搞窩里斗,擔任遼寧省長後又屢與遼寧省委書記聞世震交惡。

  相爺則更厲害,先是背叛胡公耀邦,成為胡公身邊的鄧小平眼線;接著背叛趙紫陽,成為鄧小平、李鵬控制趙紫陽的幫手,奠下“六四”不倒根基;在贏得江澤民信任當上總理後,又將經濟社會責任統統推向李鵬和朱基,將政改責任推向當今,獨自一人向西方高唱民主小調。最不地道的是,凡遇當今弱主出訪或在發表重大講話之前,溫相總有政改言論推出,或令當今出訪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中途折返,或迫當今放棄重大講話,改為喏喏無趣之言。

  總之,兩個人在政壇上的表現,除了地位不同,政壇操作路徑與手法,都幾乎相同。只是目前之中國,乃陰謀家的世界。同為野心勃勃者,平西王因野心過于外露而臨陣折戟,更為陰柔的相爺則進退有度,收放自如,即擁天下數一數二財富之實,又得民主改革領袖之名,定會更長遠地主導中國政治走向。

萬維論壇︰天下論壇 - 天下論壇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方励之:真实的邓小平——评傅高义《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

 

(原载《纽约书评》杂志,2011年11月10日出版。《纽约书评》杂志特许美国之音中文部翻译发表。From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Copyright c 2011 NYREV, Inc.)
假如一项科学实验揭示了一种新现象,科学家会感到高兴。假如一项试验没能显示科学家事先预计的东西,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值得分析的结果。读傅高义(Ezra Vogel)的《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一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种“预计之现象未现”的感觉。“人权”这个词没有在书后的索引中出现,而这种忽略并不是索 引制作者的疏忽。这本书的一个特色就是系统性地不考虑人权问题。
毛泽东在1976年9月死去。从1979年直到他1997死去之前的几年,邓小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虽然有时候名义上不是。在中国之外,尤其是在西方,人们知道邓小平,主要是因为他在1989年决定调遣野战军开着坦克进入北京市中心,进行人们后来所说的“天安门屠杀,”即血腥镇压在天安门广场及四周进行和平抗议的手无寸铁的学生和市民。全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邓小平的决定持有不好的看法。在2011年2月22日,在“阿拉伯之春”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利比亚独裁者卡扎菲说:
“挡在坦克前的人被碾过去了。中国的统一要比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更重要……天安门事件发生的时候,坦克调遣到那里对付那些人。这不是开玩笑。我就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这国家的一部分不会给拿走。”
邓小平所树立的屠杀有用的榜样,卡扎菲可说是心领神会。
哈佛大学荣休社会科学教授傅高义在书中用了一章来重述天安门屠杀的事情。他给那一章取的题目是“天安门悲剧”。在那一章的结尾,他小心谨慎地(而且似乎也是颇为苦恼地)一一探讨了人们可能会评价那一“悲剧”的各种看法。最后,傅高义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我 们可以确实知道的是,在天安门事件发生之后的20年里,中国享有了相对的稳定,以及快速的、甚至是令人惊异的经济增长。……与1989年相比,当今亿万中 国人的生活要舒适得多。与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他们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多的信息和思想。中国人的教育水平和寿命持续快速增长。跟上一个世纪相 比,由于这些原因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中国人如今对中国所取得各项成就要更加自豪得多。”
这些话显示了傅高义基本上赞同中国共产党宣传部在 过去20年里一直在宣传的论点,即“稳定”和经济发展证明,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天安门镇压是合理的。每当外宾或外国记者提出天安门屠杀的问题,中共领导人 的回答都是始终一贯的:假如邓小平没有采取“果断的”(也就是杀人的)措施,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获得后来的稳定,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繁荣。
然 而,中国政府这套宣传的另外一些方面则显示,即使是这种论点的鼓吹者也不太相信这套东西。假如邓小平的“果断行动”真的是导致了经济增长,而中国人民也清 楚这种因果关系,那么,人们就应当看到,中共的宣传部门会大力宣讲“天安门镇压”。但是,中共做的事情正好相反。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中国官方形容当时的屠 杀事件的说法不断缩水。一开始是说“反革命暴乱”,然后是“动乱”,再后来是“风波”,最后是“折腾”。中共领导人很明白,当时发生的事情是他们历史记录 上的一个极端丑恶的污点,于是,他们急于让世人尽快忘记那些事情。
那么,中国享有了“稳定”的说法又该怎么看呢?当时的镇压真的是带来了 稳定了吗?难道事情就像傅高义所说得那样,跟以往相比,“中国人如今对中国所取得各项成就要更加自豪得多”吗?假如确实如此,为什么中国政府现在需要耗费 巨资(据报导其数额之高超过中国全部军费)来用于所谓的“维稳”,以便遏制和镇压抗议、示威和其他“群体事件”呢?
不过,为了辩论,我们 姑且假定天安门镇压确实是导致后来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如此假定之后,我们依然需要问一个问题:为了稳定和经济增长就可以动用天安门屠杀那样的 杀伤性力量吗?这里牵涉一种基本的人权原则,即不能用暴力的手段来剥夺一个群体的生命(即使那个群体是少数人)来服务于另一个群体(即是那个群体是多数 人)的物质利益。
1984年4月27日,罗纳德?里根总统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发表演说。他说:
“我们对自由的渴望导致了美国革命。那是争取人权和独立、反抗殖民统治的第一次大起义。我们当时知道,假如我们不愿意跟所有的人一起获得自由,我们每一个人就不能享受到自由。我们也知道,假如我们所有的人不能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我们的自由就不可能真正安全。”
中国的媒体当时只是部分翻译了里根总统的演说。但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里根总统的那些话让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现代的人权观念。傅高义的书让人只有两种可能的解释,这就是要么书的作者不认同这种人权观;要么他对中国和美国是双重标准。
傅 高义认为邓小平的“使命”是让中国“富强”,但他对邓小平可能想到的中国的富强问题没有多少话说。中国的富强会类似于美国吗?类似于英国吗?类似于日本 吗?类似于新加坡吗?或者,中国要开创一种全新的富强模式吗?傅高义写道,“在1978年,邓小平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可以让人们富裕起来、让国家强盛起 来。” 这句话需要分成两半来理解。这话的前一半是正确的。迟至1980年代中期,人们还是难以看到邓小平有什么蓝图。但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傅高义这句话 的后一半。这一半有一个暗含的答案,这就是邓小平最终关心的是让“人们”获得财富,让“国家”获得强盛。就像现在的傅高义一样,当时很多中国人自然而然地 愿意相信这一点,至少是姑且相信。但事实却是另外一回事。
在1987年的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的“富强蓝图”开始出现。傅高义 在书中用了四页的篇幅讲述中共十三大,却漏掉了十三大的一项关键性决定,即所谓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策。所谓的“中心”是“发展经济”,两个“基 本点”则是“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发展经济和“改革开放”政策扭转了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政策,因此被认为是进步的,受到了中 国国内外的欢迎。但关键问题是邓小平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1)社会主义道路;2)无产阶级专政;3)共产党的领导;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四 项基本原则当中,真正重要的是第三项。于是,邓小平给中国带来的“变革”(傅高义语)早已经让其他的变革变得毫无意义。第三项基本原则是理解邓小平所设想 的“中国富强”的关键。那项原则也为“改革”和“开放”究竟能走多远划定了界限。
就“开放”而言,傅高义告诉我们,“与中国历史上任何时 期相比,他们(中国人)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多的信息和思想。” 我不禁想问,“与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这种说法是否立得住。我现在想到了唐朝时 期的中国(公元618至907年)。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四处传播,最终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今天的中国又如何呢?在美国国务院最近发表的“国际宗 教自由报告”当中,中国被列为世界上宗教自由记录最恶劣的八个国家之一。
傅高义正确地指出,“开放”政策当中的一个时髦说法是跟外部世界 “接轨”。但这种接轨几乎全部是商业和出口的接轨。在报纸和电视方面,中国跟西方国家、台湾或香港没有多少接轨。这方面的轨道依然被堵塞,而堵塞的方式实 际上跟毛泽东时代几乎毫无二致。互联网在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信息来源,但这种信息来源的形成并不是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提倡,而是政府的打压政策未能奏 效。在邓小平还在掌管中国的时候,中国政府推出了第一批管卡中国互联网的限制措施。
中国当局如今对互联网的限制措施五花八门,从过滤屏蔽 巨量的“敏感”词,到对整个一个地区实行断网几个星期几个月。在2008年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期间,中国当局为了自己的国际形象一度暂时放松了 互联网管制。但奥运会结束之后,那些管制措施立即恢复。十分清楚的是,邓小平心中的“接轨”从来不包括国际社会视为人权一部分的信息自由。
邓 小平政策当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改革”又如何呢?很多观察家指出,自邓小平时代到现在,“不要政治改革”是中国当局不可动摇的原则。(傅高义选择不直截了当 地说出这一点,但在题为“被改变的中国”的最后一章里,他间接地承认了这一点。他在那一章列举了一大串邓小平统治下的中国所发生的变革,但其中没有一项牵 涉政治体制民主化。)于是,坚持党的独裁地位也就使邓小平的“改革”在各方面大打折扣。例如:
在军事方面,傅高义书中有一章,题目是“军 队:为现代化做准备”。但是,这里的“现代化”只是涉及武器装备和效率,而不是文官政府对军队的控制之类的事情。中国之外的人大都不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并 不是一支国家的军队,而是一支中共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靠全体中国人民所缴纳的税款养活,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只是听命于中央军委,而中央军委是中共的一个 机构。到了关键的时候,如198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的是中共的利益,而不是国民的利益。邓小平从来没有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但在1980年代关键时期 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他很知道占有军队最高职位就可以凌驾全国。
在教育方面,邓小平时代最初的一项改革就是重新开放中国的大学。中国大学在 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关闭。傅高义解释说,世界银行对邓小平统治下的中国的头一批贷款就是支持高等教育的许多方面。由于这些原因,一些人便认为邓小 平从总体上说是“支持教育”的。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邓小平只是把教育看作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实现他心目中的现代化,而不是给中国社会带来广泛的好处。 他知道他需要经济和技术的专业知识来搭配中国廉价的劳工。但对儿童的教育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从1980年代开始,千百万来自农村的民工 涌入中国的城市。他们在建筑、卫生和其他体力劳动行业出售他们的劳动。他们使邓小平有可能成就其“经济奇迹”。但是,在中国政府的户口登记制度之下,他们 依然是农村人,不能享受城里人的各种权利。他们的子女即使是在城里出生,也不能登记为城市居民,因此也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就学。
顺便说一 句,这种户口登记制度并非中国的发明,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侵中国的日本人引入中国的。日本人当时是要阻止中国人口流动,以便防止民间的抗日活动扩 散。(中文里称呼专门管户口登记的“派出所”一词就是来自日文。)但直到他死的那一天,邓小平这位所谓的“教育改革者”一直坚持这种户口登记制度,不管它 给教育带来什么后果。他的后继者也是照样坚持。傅高义在其书中有一次提到了这种户口登记制度,说来到城里的农民“试图偷偷地跟亲友住在一起”,导致中国领 导人担心“大批的农村移民会让城市的服务设施不胜负荷,城市难以为他们提供住房、就业和子女教育。”
在个人自由的扩展方面,邓小平时代在 很多方面跟毛泽东时代大不一样。在毛泽东统治下受到残酷迫害的人在毛死后获得了喘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空间也有显著的扩展。在我所从事的科学领 域,僵硬的意识形态有所松动,科学家们不再必须用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做教本。那本苏联出版的小书即使是按照十九世纪的标准也已经过时。毛泽东死后,所有 的人一律穿蓝色衣服的景象开始消失,人们衣着的不同颜色和样式开始出现。罗曼?罗兰的《让?克里斯朵夫》和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之类的书获 得解禁。人们一度还可以偶尔地(如在1979年民主墙期间)公开批评政府。
但邓小平为什么要脱离毛泽东式的独裁统治呢?他是出于人道精 神,同情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吗?或者,他是看到中国社会正在觉醒,要求更多的变革,于是便采取实用的策略,以便让中共得以继续控制中国社会吗?很有趣的 是,在判断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可以说得天独厚,因为上述的很多自由最先都是出现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而我在大学任教。我所看到的每一项自由的进步都是学生 和教师奋力争取得来的,而不是中国当局自上而下赐予的。邓小平只要出面,他所发挥的作用就是限制自由的扩散。他在1979年对民主墙的镇压明确展示了他的 政治底线,这就是绝对不允许人们哪怕是稍微侵害一点他的权力。他在1983年发动的“反精神污染”运动甚至涉及到了女学生的穿着打扮。
在 经济方面,这可以说是邓小平政策成就最明显的领域。对此傅高义说了很多。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升为世界第二,中国持有一万一千七百亿美元的美国债 券,等等等等。西方国家近来处于金融危机阴影之下,很多西方观察家因此便夸大了中国的成就。然而,就人均水平而言,中国的GDP依然是台湾的四分之一,韩 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十分之一。此外,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是其有竞争优势的廉价劳动力制造的低价位产品。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有过这种GDP优势。在 1820年,在清朝时期,中国基本上是农业经济,中国那时的GDP六倍于工业化的英国。但英国有炮舰。所以,鸦片战争一来,英国便打败了中国。
中 国政府喜欢声称推行了一个最伟大的经济发展项目,让上亿人脱离贫困,而这种改善穷人生活的经济大发展是史无前例的。一些西方人有时也会跟着中国政府这样 说。傅高义告诉我们,由于“中华帝国自汉代形成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所发生的最根本性的变革”,“与1989年相比,当今亿万中国人的生活要舒适得多。” 在 这种说法当中,“贫困”、“饥馑”之类的词语从来没有足够精确的定义,可以让研究者对历史各个时期进行定量的测量评估。这种情况导致一些不熟悉中国历史的 人以为,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就像是今天的索马里。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贫困和饥馑的纪录。但从定量化的角度而言,很难 说中国的贫困和饥馑平均而言比世界其他地区更甚。那种认为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就是长期的贫困的看法跟我们所知的人口增长和下跌状况不符。战争和外敌入侵常常 导致人口下跌,但在和平时期,人口总是快速增长。毛泽东在1959到1962期间制造的大饥荒导致三千万或四千万人死亡。那场大饥荒向我们显示,在饥荒时 期,怀孕率大幅度下跌,人口增长放缓,甚至停止增长。和平时期的人口增长是中国长期历史当中的典型现象,说明贫困饥馑不是主流现象。说邓小平推行了世界历 史上规模最大的消除贫困和饥荒的项目,这种说法不过是一种政治夸张宣传。
另外,所谓的邓小平让亿万人“脱贫”说法也是本末倒置的。在毛泽 东之后的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靠的是亿万中国人的苦力劳动。中国的劳工没有工会,没有自由的新闻媒体,没有中立的司法,没有美国人所享有的“职业安全和健 康管理局”规章的保护。出大力的完全是亿万中国劳工。中国的亿万劳工不但改善了自己的境况,更是改善了共产党权贵的生活,许多权贵们的奢华直上云霄。世界 银行发表的数字显示,测量人口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邓小平推行其改革前是0.16,现在则达到了0.47,接近于最高点.这种巨大的变化跟“亿万”中国人 没有多少关系,倒是跟邓小平在改革开始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很有关系。邓小平当时说,“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邓小平从来没有明确说明他究竟是想让哪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让中国人自己去猜。就我个人而言,1980年代后期发生在我身上的一系列令人惊讶的事件,让我彻底清楚地明白了邓小平葫芦里到底要卖的是什么药。
1987 年1月,我在合肥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邓小平政权认定我带头提倡“资产阶级自由化”,于是把我开除出中国共产党,并把我置于严密的监视之下。无论我走 到哪里,即使是我到外国参加学术会议,也受到监视。在1988年8月8日到29日,我到澳大利亚珀斯参加第五届广义相对论格罗斯曼研讨会。然后,我到堪培 拉、悉尼、墨尔本和其他地方走访了一些大学。我所到之处谈的都是物理学。但一些中国留学生得知我去了,便邀请我谈中国的事情。在堪培拉,他们问我,我对大 学校园里学生们用来提出问题、表达批评的小字报怎么看。我尽力讲述了我所看到的东西。我记得看到一张小字报说,“一些中央领导人或他们的子女在外国银行有 存款账户。”
我还没离开澳大利亚,在北京的一些朋友就开始打电话给我,向我报告了惊人的消息,说邓小平通过中共的渠道发话了,说是方励之 说什么“外国银行存款账户”,这是对他的诽谤。这些朋友说,邓小平准备对我提出起诉。听到这些话,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相信。差不多每一个留学海外的中国 学者和学生都有外国银行账户。这种事情尽人皆知。说有人有“外国银行存款账户”怎么就能构成诽谤呢?而且,假如邓小平真的是想把我拿倒,他肯定不需要走法 律途径。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党的权力超越法律,而邓小平又在党的权力的顶尖,他何必动用法律呢?对他来说,假如他的目的就是想拿倒我,更方便的办法多得 很。
我那年9月回到北京之后,在政府内部有熟人的朋友坚持说,邓小平正在准备跟我打官司。他们告诉我说,中共内部通知说,方励之的诽谤将 “通过法律解决”。但我还是不能相信,直到销量超过《人民日报》的《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文章提出我的名字,并且详细地说明了我的哪些话如何构成了诽谤。
这 下子气氛真的是紧张起来了。一些谣言开始四处流传,说是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即将对我发出传票。一些当律师的朋友开始提出要为我组织法律辩护团队。《参考消 息》的一些读者给我发函,告诉我应当在法庭上如何为自己辩护。一些人还主动开始收集中国高级官员及其子女在外国银行的帐户信息,以便让有关的事实充当我的 辩护。一些外国记者闻到了风声,变得非常激动起来。邓小平要跟方励之对簿公堂?太棒了,这绝对是一个大好的新闻标题!
但法庭的传票始终没有送达到我这里。到了那年的11上旬,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高级官员奉命到我家通知我说,我不会吃官司。她说,我不会吃官司是因为中国驻联合国使团的一个律师对邓小平解释说,方励之没有提出任何人的名字,所以诽谤官司没法打。
我 当时进行了一番反思,终于明白了邓小平或许并没有白费力气。他很可能达到了他一开始就想达到的目的。他所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部分人就是北京的 学生在小字报中所说的“中央领导人及其子女”。因此,他才对有人公开提出这种事情超敏感。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有这种想法。假如他们有了这种想法,他们就应当 明白这种想法绝对不能说出口。
邓小平怎样才能让人们明白这一点呢?对我提出法律起诉看似毫无必要,但要我吃官司的消息扩散全国,就能产生 一种强力的震慑恫吓效应。邓小平很精明。在他漫长而丰富的职业生涯中有很多这种精明算计的例子。傅高义虽然写了一本745页的书讲邓小平,但似乎是不知道 邓小平还有这一套。
西方的一些观察家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邓小平一方面如此积极地推进经济改革,另一方面却如此顽固地禁止政治改革,好像邓 小平的政策彼此矛盾。其实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矛盾。邓小平的政策就是一方面要让跟中共有关系的权贵精英获得财富,一方面则保护中共的权力。动用党的军队镇 压威胁中共权贵的财富和权力的学生抗议,这跟邓小平的那些基本原则完全一致。
傅高义的书的一个好处是收集和组织了大量的材料,显示了几十 年来中国上层的权力斗争。我们由此得知邓小平如何运用计谋保护自己的同党,如何瓦解他的敌手;他如何失势,得势,再失势,再得势,最终上升到中共王朝第二 代的权力顶峰。傅高义收集的材料对研究中国高层权力斗争的人会很有用处。
但这些事情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显明了中共体制内如何通过内部利益集 团的竞争过程来选择高层领导人,而这些过程跟那些利益集团之外的中国人民没有多少干系。因此,那些上升到权力高层的中共领导人一心一意为权贵们谋取政治和 经济利益,这一点也不会让我们感到意外。我们不能指望如此选出来的领导人会关心普通的人民,会在乎怎样做事才会对中国最好。

反應:

匿名说...

当年,邓小平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平反复出。条件是:永不翻案!他一上台,立刻毫不犹豫地全面否定了文革。从此,“让一些人先富” 吹响了改革开放的进军号。方先生的伟大,在于他的先见之明。今天,以温家宝为代表的权贵集团,对文革的极其敏感度,不亚于当年老邓对“境外银行帐户”的程度。整薄熙来的手段和当年老邓整方先生如同一徹。温家宝以一千多亿美国国债换来重兵重新压境的业绩,告诉人民:他的改革是什么货色。

匿名说...

温家宝家族贪污腐败1千亿人民币以上,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一万亿美元。温家宝还想贪到千亿美元,不过时间不多了,所以要中国银行私有化,妄想下台钱再多捞一些。

明鏡新聞網: 《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