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博客写手把埃及民运推向解放广场

 

作者:三妹 翻译来稿

打印版 圖片版 PDF

三妹也说说:朋友发来这条消息,我才知道这些可爱的埃及年轻人是这样发起革命的:他们利用网络准备了五年,终于在网上说一月二十五那天去广场革命,人们都不相信,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一切竟都真的发生了。给我发信息的朋友引了他们博客中的一句最感人的话:“一旦事情发生,就说明我们几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也使我想起一年前我站在摩洛哥街头的感觉,当我看到,满街都是青年男女骑着摩托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时,我感到中东这代年轻人已经摆脱了陈旧的束缚了。

三妹特此作翻译如下:
BBC编者前言:埃及网络活跃人士从一开始就在民主抗议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他们告诉BBC他们把网络运动演变成了适应解放广场的真实运动。

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
  Amr Gharbeia

这次革命是有人在脸书邀请大家而发起。我和别人一样收到邀请,这声音就在不同媒体网络和视频中暗中传开了。我是一月二十五日到广场的,防暴警察把我们驱逐开,二十八日我们又回来。从那时起我就一直睡在这里。
我们的网络是2005年建立的,那时因为总统大选,相应有一段民主开放期。不同背景的人们通过博客相聚,希望借助这个技术搞社会变革。这使我们都取得了沟通联系、经验和强有力的网络联系。
我认为,这种社会联系网就是人民本身。像脸书、推特、SMS
和电话就是联系人民的社会工具。当他们封堵了脸书,关闭了这些技术时,我们的社会联系网仍在运作,因为它就是人民本身。网络活跃人士也是人民,我们的许多组织活动、社会工作和关系都是在网络外发展。
这就是人民一直梦想但没预见到要真实发生的某种事情。一旦事情发生,就说明我们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一切努力都最大限度地体现在你看到的广场中这些举足轻重的人群中。
此时我不能取得足够的网络联系,我也不想耗光手机的电池。但我仍用手机传递经我们筛选的人们发给我们的信息。
我希望网络仍能在我们的活动中起到多功能作用。此时我们只能在开罗城里实际存在,我希望我们的示威静坐结束时,我们能够赢得在网络外组织活动的权利。Twitter: Amr Gharbeia

故事二:
  Nawara Negm
有真正的自由是完全不同的,那不只是虚拟的自由或网络自由。
我卷入这场革命是在第一天的一月二十五日。我已经在这过夜有一段时间了。五年来,我在网络、博客和推特上非常积极。因为埃及是在紧急法下,所以除了网络,我们很难相遇和沟通。我从来不是地上公开的民主运动的一部分。
刚开始我们还取笑二十五日的事件。我们在质疑是否真的发生了“脸书革命”。我二十五日来到广场是因为我感到这是我的公民责任。我不能相信它竟发展成我们当初没有看到的完全不同的事情。我走在人民中间不停地哭泣。
现在,我有时上推与人们交换正发生的新闻,或者呼吁百万人大游行,或者纪念烈士。我因为撰写长文和经常上推而在博客中出名,但一旦在这里我便不能以网络的形式沟通了。我感到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自由,而不是虚拟的自由或网络自由。
作为丰富我们思维心智的工具,博客和推特一直非常重要。这个政权不让我们用这个。我们接受教育不多,(政府)又没有文化课程计划。我现在很骄傲,特别是当我想到我们的年轻的烈士。在埃及,我们经受过许多苦难,现在是我们开始活得像真正的人的时候了。Twitter: Nawara Negm

故事三:
  Malek Mustafa
此时此刻我不能用博客写东西。因为推特简单灵活,所以我们只用移动电话发推特。如果我们这里活动很多,我一天可以发出20到30个推。我们也用Bambuser在广场用移动电话发出现场信息。
网络是我们的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而发生的这场革命不仅因为脸书。是因为警察使用暴力而把我们每个人团结在一起。如果他们和平地让我们在二十五日离开,革命就根本不会发生。而二十八日的警察暴力使情况变得更糟:枪击,催泪弹,屠杀,暴行。他们切断网络和移动电话线,这只能更增加人民的愤怒。
在广场,我们很好地组织起我们的人。我们有一个互助委员会,通知我们哪里有暴力攻击,还有一组人管广场的垃圾清理工作。我们一些人唱歌,一些人祈祷。我们中有基督徒,穆斯林,不可知论者,左派,右派,我们在一起生活得很好。在我们这个社区,我们试图树立一个我们可以一起生活的榜样。这就像是城市中的城市。我们是革命的中心。Blog: MaLek X(in Arabic)

故事四:
  Nazly Hussein
老人们走过来对我们说:“我们真的为你们骄傲……你们做了我们六十年没做成的事情。”
革命在网络中传播,燎原火星是脸书。开始时人民真的怀疑,因为他们不认为你们能在那一天如你们说的发起革命。但是,现在我看着周围,我真的为埃及人民和那些发起人骄傲。我肯定,那些说这天革命的人也没想到事情会走得这么远。
一月二十五日开始时,我们中大多数人是来自不同阶层的使用网络的年轻人。埃及最穷的地区也有网吧,所以受教育低的人也能上网,特别是脸书。也有许多人得到消息是通过口口相传,人们告诉他们的朋友和邻居。独立媒体刚开始时持中立立场,每个人都在看他们的背后,但他们现在加入进我们的行列。
第一个星期二我们大集会后,示威又继续了两天,我们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星期五的再一次活动。那天他们切断我们的通讯,拿走我们的相机,使我们的信息彻底停顿,他们的暴行令人难以相信。许多人死了。
最初的恐惧和痛苦被冲破,自那时我们就勇往直前。现在,当我们打扫广场的垃圾时,老人们特别走过来对我们说:“我们真的为你们骄傲……你们做了我们六十年没做成的事情。”
人们叫这场革命是“脸书革命“,因为当人们太恐惧不敢在人群中谈政治问题时,脸书给了我们一个表达的方式。我们已经为那些被害死的人们建立了脸书。我们发现那是一个不会被监视跟踪的说话方式。
在广场,我们弥合了许多的差异。我自一月二十九日就与成千上万的人们住在这里。我低下头睡觉,我不知道人们睡在我身边。我与从埃及各地来的人们有各种愉快的交谈,平时我绝不可能与他们交谈。
我们终于相互认识,这真美妙。

BBC二月七日报道:博客写手把民主运动推向解放广场

Egypt unrest: Bloggers take campaign to Tahrir Square
7 February2011 Last updated at10:56 ET

Social media sites helped to spark the protests on25 January

Egypt's internet activists have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pro-democracy protests from the outset, but they tell theBBC that the online campaigning is evolving to suit their real-life activism in Tahrir Square.

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Start Quote
  Amr Gharbeia
I hope that when we have finished this sit-in, we will have won the right to organize ourselves outside the internet”
End Quote
This revolution is the result of someone sending a Facebook invitation to many people. I got it like other people on our network. The buzz around it was then created on different social media websites and with videos. I was here on25 January when riot police forced us out and by the28th, we were back following the violence. I've been sleeping here most of the time since.
Our social network was established in2005, when there was a democratic opening around the time of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ll met through blogging and hoped to use technology for social change. It meant we have all gained good contacts, experience and strong networks.
I like to think the social network is the people itself. Things like Facebook, Twitter, SMS and phones are just social tools. When they blocked Facebook and shut down technology, our network still operated because it's about people. Internet activists are also people and a lot of our organizing, social work and relationships are developed offline.
This is something that people dreamt of but didn't anticipate happening in reality. If anything, it shows that all the effort we put in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as not been wasted. It has climaxed into this critical mass of people you see in the square.
At the moment I'm not getting a lot of internet connection. I'm trying not to drain my phone battery. We're still using it to distribute footage people are bringing to us that we've sorted through.
I hope the internet will continue to play a complementary role in activism. At the moment we physically exist in downtown Cairo and I hope that when we have finished this sit-in, we will have won the right to organize ourselves outside the internet.
Twitter: Amr Gharbeia

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Start Quote
  Nawara Negm

It[is] totally different to have real freedom rather than just hypothetical freedom or internet freedom”
End Quote
I was involved in this revolution from the first day,25 January, and I've now been spending my nights here for a while.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I was very active online, blogging and tweeting. As we live under emergency laws in Egypt it has been very difficult to meet or communicate except on the internet. I'd never been part of a demonstration on the ground.
At first we were mocking the event on25 January. We questioned whether it was really possible to have a"Facebook revolution". I came on the25th because I felt it was my duty as a citizen and I couldn't believe how it turned into something so different from what we've seen before. I was walking among the people and weeping.
Now I sometimes just tweet to update people about what's going on or to call for a million-man demonstration or a day to remember our martyrs. I'm well-known among bloggers for my long articles and constant tweets, but once I was here I stopped communicating this way so much. I felt it was totally different to have real freedom rather than just hypothetical freedom or internet freedom.
Blogging and tweeting has been important as we were building our minds. This regime stopped us from doing that. We had have poor education and no national cultural programmes. I am so proud now, especially when I think of our young martyrs. In Egypt we have suffered a lot and it's about time that we start to live like real people.
Twitter: Nawara Negm

Malek Mustafa
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Start Quote
The internet gave us our backbone but it is not because of Facebook that this happened”
End Quote
I'm not writing my blog right now. We're just using Twitter as it's easy and flexible to do from your mobile. If we have a lot of action here I might do as many as20 or30 tweets a day. We also use Bambuser for live-streaming from our mobiles here in Tahrir Square.
The internet gave us our backbone but it is not because of Facebook that this happened. It was the force used by the police that brought everybody together. If they had let us leave peacefully on25 January, this would never have happened. It got worse with the violence on28th: The shootings, the tear gas, the killings, the brutality. When they cut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 lines this only increased people's anger.
In the square we have organised our lives well. We have a co-ordinating committee telling us where there have been attacks and a group doing cleaning. We have some people singing and some praying. We have Christians, Muslims, agnostics, leftists and rightists and we all live together well. In our community we're trying to set an example of how we can all live together. It's like a city inside the city here. We are the kernel of the revolution.
Blog: MaLek X(in Arabic)

Nazly Hussein
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Start Quote
Older people come up to us[and] say:'We're really proud of you... You did what we didn't manage to do for60 years'”
End Quote
The revolution was publicised on the internet. The spark was Facebook. People were really sceptical about it because they didn't think you could have a revolution where you named the date, but now I look around me and I am really proud of the Egyptian people and the initiative. I'm sure that those who named the date didn't think things would go this far.
To begin with on25 January, we had mostly young people of all classes who somehow use the internet. You have internet cafes even in the poorest areas of Egypt so even less well-educated people have access, especially to Facebook. A lot was also achieved through word of mouth- people telling their friends and neighbours. The independent media took a middle-ground to begin with as everyone was watching their backs but now they have got onboard.
After our huge turnout on the first Tuesday, demonstrations continued for the next two days and we publicised further action for Friday on the internet. That day they cut our communications and took our cameras so we had an information blackout and the violence was unbelievable. A lot of people died.
Still the threshold of fear and pain had been broken and we have kept up momentum since. Now older people especially come up to us when we're collecting trash or whatever in the square and they say:"We're really proud of you... You did what we didn't manage to do for60 years."
People have called this the"Facebook Revolution" because it gave us a form of expression even when people were too scared to talk in big groups about political issues. We had already set up Facebook pages for people who were tortured to death. We found it was a way to talk without being tracked.
In the square we have bridged a lot of gaps. I've been living here since29 January with tens of thousands of other people. I put my head down to sleep and I don't know the people sleeping around me. I have wonderful conversations with people from all over Egypt who normally I would never have talked to.
We're finally 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 It's wonderful.

三妹翻译BBC 新闻网

2011年2月14日星期一

埃及革命:每一條軌跡都有意義

 

埃及革命:每一條軌跡都有意義

14 二月 2012

埃及,廣場革命,民主選舉,烈士,西方,革命

by iSunAffairs_Marketing

專題內容:
  1. 編者的話:每一條軌跡都有意義
  2. 革命之路
  3. 歸根到底是民眾的力量
  4. 開羅時間
  5. 每天六小時的「革命路」
  6. 革命的錯覺:埃及人的中國想像
文/艾墨

從北京去到開羅,是想知道一件事:一場完美的廣場革命發生之後,這個國家究竟會走向哪裏?

對許多人來講,這問題是奢侈。因為在前半句話那裏,許多年輕的生命已經再也看不到結局。

即使在埃及這場堪稱典範的革命,仍有847人死亡。最近的一位死者,23歲,廣場革命時遭遇暴力重傷,在醫院裏躺了5個月。在可期的、真正的民主選舉到來之前,他合上了眼睛。他的死亡讓許多埃及人重新回到廣場。

「烈士在死去,民主在哪裏?」

2011年,「茉莉花革命」席捲,西方媒體說,「阿拉伯之春」來了。可養過花的人都知道,茉莉難養,過冬之後能開第二季,才算真正存活。

相對於推翻獨裁的革命,真正困難的轉型才剛剛開始。而這場轉型的軌跡將從哪裏畫起,恰恰要看革命的軌跡如何發生。

沒有一場革命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2011年1月25日到2月11日,儘管解放廣場上的18天在外人看來突如其來,最大的反對陣營穆斯林兄弟會不是幕後力量,美國也不是境外勢力,甚至一呼百應的青年領袖,自己也沒有料到革命竟然真的發生了。

哪兒來的?許多人在問。

埃及革命不是「頂層設計」的結果,這是我們在現場的強烈感受之一。在這個信息結構迅速去中心化的時代,革命是每一個個體選擇累積出的結果。直到一個成功的結局,讓此前的每一點累積有了可以被言說和討論的機會,一條或者幾條線索於是浮現,看似輕描淡寫,但勾連出革命生成的軌跡。

你也可以嘗試把軌跡往下畫,轉型的方向同樣在那裏。在革命成功的這一刻之前十數年,這方向,從「體制內外」就已經開始孕育了。

本期的一張信息圖表和三個人物故事,嘗試展現這條軌跡,以及個體在其中的選擇。

他者是最好的鏡子。當我們在缺少新聞自由的地方談新聞立法,在橡皮圖章的人大爭取獨立候選人,在言論封鎖的地方尋找事件真相,在公檢法聯合辦案的地方捍衛司法底線,在官僚系統的黑盒子裏尋找一個一個孩子的名字……

埃及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每一條軌跡都有意義。

相關文章

陽光時務 iSunAffairs » 埃及革命:每一條軌跡都有意義

“颜色革命”开启“第四波民主化浪潮”

 

作者:秦宫非 文章来源:民主中国
     著名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在其著作《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将民主化浪潮分为三波:1828-1926年为第一波民主化浪潮,有美国、英国、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建立了至少是最低限度的民主制度(最低限度的民主制度:1、50%的成年男性有权投票;2、一个负有责任的行政官,他要么必须维持在一个选举产生的议会中得到多数的支持,要么通过定期的普选产生。)。1943-1962年为第二波民主化浪潮,有西德、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土耳其、希腊、乌拉圭、巴西等国成为民主国家。1974-1990年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有葡萄牙、西班牙、韩国、台湾、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30多个国家成为民主国家。由于亨廷顿已经在2008年去世。在他去世之前,亨廷顿并没有总结出“第四波民主化浪潮”。不过,在笔者看来,开启“第四波民主化浪潮”的,正是“颜色革命”。 (博讯 boxun.com)
    “颜色革命”最早起源于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3年11月,格鲁吉亚发生了反对当时总统瓦尔德纳泽的一系列示威活动,最终导致谢瓦尔德纳泽在11月23日宣布辞职。在这场革命中,由于格鲁吉亚盛产玫瑰,其反对派领导人萨卡什维利每次公开露面都拿一枝玫瑰,因此被称为“玫瑰革命”。
    2004年11月22日,乌克兰民众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反对舞弊选举的抗议。经过17天的抗议之后,12月8日抗议取得了成功。由于抗议者身穿橙色衣服、橙色围巾、橙色丝带或者带橙色旗帜,所以这场革命被称为“橙色革命”。
    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黃色革命”。当年的3月4日,反对派开始行动,占领了各州行政大楼,导致已经连续执政十五年的独裁者“阿卡耶夫”在3月24日经哈萨克斯坦出走俄罗斯,随后于4月4日在莫斯科宣布辞去总统职务。由于参与示威者穿着黄色衣服,拉着黄色横幅,加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的市花是黄色的迎春花,而发生革命时正是迎春花开的季节,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黄色革命”。不过,在这次革命初期,媒体使用过“粉红革命”、“柠檬革命”、“丝绸革命”、“水仙革命”、“砂纸革命”以及“郁金香革命”等词汇。
    2011年1月14日,统治突尼斯23年的独裁者本•阿里乘坐飞机流亡沙特。至此,这场因一名叫布阿吉吉的失业青年的自焚而引发的革命终于取得了成功。由于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所以这场革命也被称为“茉莉花革命”。
    无论是格鲁吉亚、乌克兰,还是吉尔吉斯斯坦、突尼斯,颜色革命已经使这些国家确立了民主制度。不仅如此,这些国家的颜色革命还将产生后续影响,开启第四波民主化浪潮,推动其他国家的民主化。特别是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已经发酵,有可能推动埃及、也门、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化。需要说明的是,与中共政权一样,阿拉伯国家过去往往以“文化特殊”反对民主,这次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彻底打破了这种“文化特殊”的谎言。因此,相信将会有更多的阿拉伯国家会受到“茉莉花革命”的影响而民主化。
    当然,对于“颜色革命”开启的“第四波民主化浪潮”而言,最为关键的还是我们中国的民主化。不过,对于“颜色革命”,中共政权却十分警惕。如果在百度搜索“警惕 颜色革命”两个关键词,可以找到318,000篇网页。在吉尔吉斯斯坦“黃色革命”之后的2005年4月1日,《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就发表了《“颜色革命”值得警惕》的文章。
    实际上,早在2004年底,中国传媒大学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就召开了“颜色革命与街头政治”研讨会。2005年4月12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社科中心就联合召开了“美国西化、分化中国战略的特点及我们的对策”学术研讨会,主要就是针对“颜色革命”。2005年4月25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国际观察》编辑部和《文汇报》海外部又联合举办了“颜色革命”与“国际关系”研讨会。2005年7月5日,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和教育部社科中心经济学课题组在北京也联合召开“‘颜色革命’的警示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学术研讨会。2006年5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与教育部社科中心在又联合召开了“颜色革命与美国‘变革外交”’学术研讨会。
    这些会议发表的文章,其题目不外乎就是这些:《“街头政治”的含义》、《美国推行“街头政治”的策略和手法》、《美国传媒在“颜色革命”中“功不可没”》、《美国非政府组织(NGO)是“颜色革命”的调色板》、《中亚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对中国周边的影响》、《“颜色革命”给我们的启示和对策建议》、《布什连任后加紧推行西化、分化中国战略图谋的主要原因》、《美国西化、分化中国战略的现实威胁性》、《布什连任后美国西化、分化中国战略的新特点》、《新形势下美国西化、分化中国战略的渠道和手段》、《从参考消息上的部分信息看交往合作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遏制》、《抵制美国西化分化的三个关键问题》、《抵御美国西化分化图谋的对策建议》、《反西化、分化工作应紧紧地围绕年轻人展开》……
    此外,2006年7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的书。此书提到,“在深入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别发现,大众传媒对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在某些国家获得成功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鉴此,我们于2005年7月又召开了‘大众传媒与颜色革命’研讨会。与会专家最后达成两点重要共识:第一,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谁掌握传媒,谁就得天下;第二,对某些国家的执政党来说,舆论失控,来日无多。”
    而2011年1月,中共御用学者司马南在新著《民主胡同40条——中国民主政治一般原理的随机阐释》中,就有一篇《北京民主胡同24条:警惕颜色革命在中国上演》的文章。
    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共政权研究并警惕“颜色革命”的动作。然而,无论中共政权如何研究与警惕,“颜色革命”或“街头革命”在中国发生都将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个政权每天都在强取豪夺,横征暴敛,危害自由,侵犯人权,不断地制造出王斌余、崔英杰、杨佳、邓玉娇、钱云会们……。总有一天,已经积蓄了60多年不满的民众,将会像1989年一样再次走上街头,要求民主。到那时,中共政权的垮台也将会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秦宫非:“颜色革命”开启“第四波民主化浪潮”

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一页脸书促天变 网络开辟新纪元 几百万大陆人翻墙

 

埃及视频

埃及民众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的抗争已接近两周。这件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起源于几位埃及的年轻人和他们在脸书上的一个网页。为什么互联网上的一点火星,就能带来一场社会的变革?网路时代是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请看详细报导。
面对穆巴拉克的拖延,推动反抗独裁的埃及青年团体2月6号宣布结成联盟,提出了7大要求。除要总统马上下台之外,还要求国会解散、废除长期施行的紧急状态法等等。阿拉伯国家、欧美各国都一致表示支持埃及民众。
这件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起源于几位埃及的年轻人在脸书上,呼吁埃及同胞1月25号走上街头,要求连任5届、独掌大权30年的总统穆巴拉克下台。从最早几千人响应,不到10天已增加到800万人参加,震惊了世界。
美国人权活动家、六四学生领袖唐柏桥认为,从这次社会变革中看,网路时代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全球化的新纪元已经到来。
唐柏桥:“通过传统媒体,不可能一夜之间让全世界的人权组织、社会力量都去支持,然后也不会让专制独裁者感到这样大的压力。它是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时期,叫『新纪元』也好,一个开始。就是网路给了全世界一个新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大陆,中共投巨资实施网路封锁和审查,如金盾工程、绿坝软体,可是,互联网使每一个个人成为了独立的传播媒体。大陆青年作家韩寒个人博客,在中国影响力巨大。
前几天,钱云会案件一审时的重要物证手表曝光后,中共通过中宣部控制中国7000多家媒体,报导口径一致,但韩寒在博客上的一篇质疑文章就有三十几万人阅读,文章被转载数量无法记数。
而美国著名的动态网技术公司近年来,研制出破网“五剑客”软体。他们无偿的把“无界网”、“动态网”、“花园网”、“世界通”还有“火凤凰”提供大陆同胞使用。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甚至在没有自由民主的伊朗也同样受到欢迎。
动态网技术公司总裁比尔.夏:“经常来看的话,有数百万的人,这个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我们看到,有这样一个趋势,很多网民会公开的挑战中共这种对资讯垄断。大家也在思考,中共在历史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很多罪行。”
唐柏桥表示,互联网使中国民众在寻求自由和民主的努力中,更容易得到全世界的支持。
新唐人记者赵心知、周昕屹采访报导。

It's been nearly two weeks since the Egyptian people urge President Mubarak to step down. The incident that got the world』s attention started from several Egyptian youngsters and their webpage on Facebook. Why could a spark on the Internet bring about a social change? Does the Internet era really change people』s life?Let』s take a look.
Facing Mubarak』s deliberate delay of giving up power,The youth groups in Egypt announced forming an alliance on Feb.6, and brought out7 requests.In addition to Mubarak』s stepping down, they want to dissemble the congress and abolish the curfew that』s been in place for decades.The Arabic, European, and American nations are all in support of the Egyptian people.
The incident started from several young people,who, on Facebook, called for the Egyptians to go to the streets on Jan.25, requesting Mubarakwho』s been in power for30 years, to step down.Several thousand people responded at the beginning.It soon grew to8 million within10 days and shocked the world.
U.S. based activist, student leader in1989, Tang Baiqiao said, it seems that the Internet age has changed people』s life. The new era of globalization has come.
Tang Baiqiao:“With conventional media, it』s impossible to get support from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forces in the world. It won』t give the totalitarians a huge pressure, either.It‘s a great historic moment, a new era
and new beginning. The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new way of life to the world.”
In mainland China, the Communist regime has put ina huge amount of money into Internet blockade, with the Golden Shield Project and Green Dam Software. But the Internet has empowered individuals to becomeindependent media. For example, China』s mostpopular blogger Han Han has quite some influence.
Several days ago, when the watch, the key evidence in Qian Yunhui』s case, was found, China』s7000 media,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were reporting in the same tone. However, Han Han』s article challenging the official conclusion has over300,000 hits.It was reprinted for numerous times.
The U.S. based DIT Inc. has developed software to break the Internet blockade called“Five Musketeers,offering mainland Chinese free use of“UltraReach”
“Dynaweb”“Garden”“GPass” and“FirePhoenix.”They are embraced by Chinese people as well asthe Iranians.
Bill Xia, president of DIT Inc. said:“There are about several million frequent users.The number is increasing. We see the trend that many netizens openly challenge the censorship. People are thinking over the crimes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committed.
Tang Baiqiao said, the Internet has helped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pursuit for freedom, getting supportfrom the world.
NTD reporters Zhao Xinzhi and Zhou Xinqi

新闻网

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民主化第四波埃及革命啟示中國

 

民主化第四波埃及革命啟示中國 .王劍雨

埃及革命勝利,將突尼斯的革命火種傳遞到其他中東國家,開啟了民主浪潮第四波,也讓中國網民歡呼:「今夜,我們都是埃及人!」中國的意見領袖冉雲飛、徐賁、陳平、北風、何清漣等認為,網絡革命是公民的革命,中國不能置身其外。在埃及做現場報道的《紐約時報》記者紀思道,曾因報道六四事件獲得普立茲新聞獎,他在博客上提問:「這個時候,中國的胡錦濤在想什麼?」


整整十八天,開羅解放廣場上的示威者,等來了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的辭職。鮮花覆蓋坦克,女人擁抱士兵,情侶在廣場上舉行婚禮,年輕人大喊:Egypt is free, we freed our country!(埃及自由了,我們解放了國家!)
此時,八千里外的中國,傳統媒體在嚴格的宣傳禁令中,簡短地通告了這一消息,但這並不妨礙人們通過網絡瀏覽和收看來自解放廣場的一切。在中文Twitter世界,所有來自廣場中心的消息都被不停轉發,有人義務翻譯,也有人轉帖埃及原文,收看半島電視台的中文用戶一邊看一邊發推,Facebook和中文微博、人人網、開心網上也即時更新消息。一條埃及文寫的「士兵不會向人民開槍」在中國微博和網站被不斷轉發,同時也不斷遭遇帖。搜索「埃及」、「開羅」、「穆巴拉克」,新浪微博都顯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搜索結果未予顯示」。但如同廣場上的自由無法阻擋,埃及的喜悅也是一樣。二月十二日,那條自四川地震開始流行的句式,再次席捲了人們的心情:「今夜,我們都是埃及人!」
突尼斯革命在中東穆斯林國家引發多米諾效應,被認為是民主化浪潮的第四波。哈佛大學政治學者亨廷頓指出,民主政治在二十世紀有三波興盛時代:一是一戰後的一九二零年代,二是二戰後的一九五零至六零年代,三是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崩潰前後。
四川作家冉雲飛從網上看到穆巴拉克下台的消息,「由衷地開心」,他對亞洲週刊說:「突尼斯之後,我一月二十五號就開始關注埃及,一直在看,而且我一直對埃及的變革有信心。」他說:「我關心埃及,當然,我內心想到的一定全是中國。」
這也是在網上緊盯著埃及局勢的中國網民的心聲。
大多數中國人並不了解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名字他們是在新聞中才第一次聽說,埃及和美國的關係、現代伊斯蘭運動的背景、穆巴拉克的執政風格、埃及的反對黨與軍隊情況……但對網民來說,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廣場」、「坦克」、「學生」、「槍聲」,解放廣場上正在發生的一切,無一不令人立刻聯想起二十二年前的天安門,而這,才是最觸動沉默心弦的聲音。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曾因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中的報道獲得普立茲新聞獎,在開羅現場報道民眾抗議時,他不止一次在博客中提到「天安門」。他說,大部分埃及人都告訴他,相信軍隊不會鎮壓,「我希望他們是對的。這裏的景象卻如同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日北京實施戒嚴後的頭一兩週氣氛,當時軍民緊密合作。但中國政府隨後派發實彈下令開槍,軍隊亦在六月四日開槍。」二月十二日,穆巴拉克宣布辭職之前,誰都不敢猜想結局。
不許聯想的聯想
在Twitter和微博上,不少中國網民把穆巴拉克稱作「穆小平」, 埃及示威者孤身站在裝甲車前的片段,被親歷過六四事件的律師滕彪等人,形象地稱作「埃及的天安門運動勇士阻擋軍車」。「半島電視現場直播傳來槍聲!」在多次軍民對峙的危急時刻,Twitter或者微博上這樣的消息,總是能引起中國網民最多的心靈震盪:「為埃及祈禱」、「不要像我們一樣」、「別開槍……」而最終,士兵恪守了底線,穆巴拉克政府辭職。開羅街頭鋪滿煙花和歡呼的時候,互聯網世界的這一頭,中國網友說:「因為世界上有這一隅,歡欣鼓舞。」「看埃及人民如何重建新秩序吧,讓某些人在角落裏瑟瑟發抖去。」「真羡慕他們……」而「穆小平」的戲謔稱謂,也悄悄地變成了「穆主席」。
紀思道在博客上也欣喜若狂,他歡呼:「這是人民力量的巨大勝利!」還不忘點名提問了一下中國:「這個時候,中國的胡錦濤在想什麼?」
在埃及的抗議活動發生三天後,中國政府做出表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中方關注埃及局勢發展,希望埃及保持社會穩定和正常秩序。一月二十六日,外交部副部長翟又表示,埃及是中國的友好國家,是中國在中東和非洲地區重要的合作夥伴。中方支持埃方維護國家主權、社會穩定和人民團結的努力,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埃及內政。
幾乎成為所有國際媒體頭條新聞的埃及局勢在中國被淡化處理,媒體被要求不可炒作穆巴拉克下台一事,只可簡要報道,遵循新華社通稿口徑。為什麼?網友說:不許聯想啊!
「沒有人否認,埃及的民主自由之路還很遙遠。」冉雲飛說,緊盯著埃及局勢進展的他和朋友們,並不為埃及的前途過度樂觀。「一個政權倒下後的政治真空,要成功建立民主秩序,道路必定很曲折和漫長。但這場變革,至少首先避免了屠殺和鮮血。」他認為,埃及可以實現廣場上的和平變革,軍隊的相對中立角色以及其與美國的關係非常重要。「埃及軍隊與中國的模式大大不同,他們更接近軍隊國家化」,他寫Twitter:「支部建在連上,用納稅人的錢養軍隊,搞成自己的私人武裝,這是他人不及中共處」,而這,也是他對中國的和平變革不樂觀的地方。
最小代價完成轉型
冉雲飛說,曾看到埃及一個十六歲名叫薩米的年輕人對媒體記者哽咽著說:希望生活在一個有公義和自由的社會,希望這樣的日子早一點到來。他被薩米的話深深感動:「這也是我的希望,我們的國家、種族、語言都不同,但在民主自由這一點,全世界的網民是沒有差別的。我非常希望中國能像埃及,做到用最小的代價,完成社會轉型。希望官方不要採取武力,與民間對話,民間自己也要理性對話。只有在更多對話的機制上,才能達成共識。」
獲得法國人權委員會二零一零年度人權獎的知名網絡人北風,天天看半島電視台,那些警察與民眾激烈對峙的畫面,民眾的堅持與警察的恪守底線,也時常看得他「鼻子酸酸」。他認為,埃及變革得以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埃及的現實政治本身存在空間:「不要忽視一點,他們是有政治的反對派的,他們是威權體制而不是極權。」作為長期用網絡工具推動公民社會建設和良性變革的踐行者,北風深信互聯網深度改造社會的力量,但在埃及變革的現實觀察裏,他卻一再強調,Facebook和Twitter的網絡作用「只是一方面,不是全部」。
流亡海外的學者何清漣認為,在突尼斯革命後,埃及互聯網世界裏喊出的「現在該輪到埃及了」並非即興之作,而是籌備多年。「搞亂舊世界容易,重建新世界卻非常困難」,她撰文指出,「這次埃及革命顯然是有組織準備的,合法的非法的都有」。
知名學者、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徐賁也指出:「專制制度的崩潰並不是從『叛民』上街的那一刻開始的,在出現『叛民』和有『叛民』上街之前,專制就已經因為它的腐敗、暴力、不公正、非正義而金玉其外、敗絮其內了。」他指出,警察統治曾使埃及變成一個因恐懼而沉默無聲的國家,穆巴拉克的家族和親信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穆巴拉克有一張很少有笑容的撲克牌面孔,和這樣少有表情的面孔般配的是一個越來越沉悶的國家,有思想的埃及人流亡國外,老一輩的大作家們要麼已經死了,要麼快要死了,而再也沒有年輕人去繼承他們。整個社會瀰漫著一種末世的犬儒主義,一種以為再也不可能擺脫專制『永劫』的絕望感。」
徐賁說,在突尼斯和埃及的「動亂」爆發以前,兩個國家的專制似乎都已經是「鐵幕」了,「把坦克開上大街和廣場,就一定能夠保證專制維穩,這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屢試不爽的鐵律」,但是,「埃及百分之七十五的高級軍官都是穆巴拉克親自提拔的,在關鍵的時刻,他們並沒有全力,更不要說捨命去捍衛穆巴拉克。雖然坦克開上了廣場,但是軍人並沒有對人民開槍。這是埃及革命能夠這麼快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
中國應該看向何方
一個誰也不開口說出來的問題是:埃及可以,中國為什麼不行?
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學生孔靈犀打破了沉默,他的一篇博文《燃燒中國青年的埃及夢》在網絡世界快速流傳。中國的變革,沒有反對派行不行?中國年輕人拜金而無權利訴求行不行?變革了會不會混亂到失控?會不會開槍流血?四個大問題,這名年輕人用自己的見解一一回答:「中國統治階級內部思想分裂早已形成,百姓再次風起雲湧時,中國的行政、軍隊、警察、司法等體系將會各自重新評估自己的位置,做出最大化自己利益的選擇,並會在與包括民間在內的各個勢力的互動中形成新的格局。」
許多人認為孔靈犀過於樂觀,但他堅定地說,這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方向:「我們整整一代人的成功,將取決於我們今後是否能夠把撕裂的社會重新彌補好,撫平國家的創傷,並構建一個散發著創造活力的中國。」
相較於冉雲飛等七零後一代的普遍謹慎,八零後的樂觀激情或者自顧不暇,陽光衛視的董事長陳平身為五零後一代,卻覺得一個越來越清晰的未來正在呈現,勢不可擋。
陳平認為,從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到埃及的十八天變革,到現在已蔓延到也門、約旦、利亞、阿曼等國的抗議浪潮和民主化訴求,已經預示著全球第四次民主化浪潮的到來。
「這一次民主化浪潮與此前任何一次不同的,在於這是建立在一個更加扁平化的信息結構上的公民革命」,陳平稱它為「公民社會的革命」,在他看來,今天在埃及發生的一切並不是偶然,和此前的全球金融危機、維基解密事件,乃至經濟全球化,有一條隱秘的歷史暗線在背後,即建基於互聯網的信息革命。「在反君主、反黨閥之後,信息革命為整個世界進一步的變革奠定了基礎。當人們在信息面前不具備平等的條件時,你去追求一個更平等的社會,那是烏托邦。但當社會在信息對稱上走到這一步,變革已經是水到渠成,任何人也擋不住,這甚至包括了現在已經成熟的民主國家,比如維基解密事件對歐美國家的衝擊。但一定會最先表現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社會不平等比較嚴重、在經濟全球化中又加重了這種不平等的地區,比如埃及。埃及革命是信息革命在社會的組織方式上開始發揮作用了。」
陳平認為,這是一次世界性的公民革命,而他堅信中國不會錯過。「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的生存條件,不僅對於被統治者,也對於統治者而言。互聯網打破了信息不對稱,也改變了相應的一切組織以及知識結構。」但他也認為,中國的變革,會比中東地區有更強烈的陣痛,他形容中國的政治結構是在前三次民主化浪潮裏未完成的「政治僵屍」形態,「只是在這三十年,在不平等的、跛足的經濟全球化裏獲得了營養,讓它表現得像個巨人」。
無論如何,從街頭政治走向穩定的民主,前路漫漫,但是當專制的代價壓倒其帶來的「秩序」利益時,尤其當深入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互聯網,已經盡可能打破各種信息藩籬的時候,就如同利亞總統阿薩德所言,「中東革命像一種傳染病」,民主變革也終將到來。
在這一時刻,網絡世界上,有這樣一場對話發生在相隔萬里的中國人之間:
親歷過天安門事件的學生問:「老師好,沒去埃及?」當年的老師說:「當年是我帶你上廣場,如今我老了,身體也不行了。埃及就不去了,等你哪天扶我上廣場。」■

亞洲週刊

2011年2月3日星期四

三妹来稿:详解纽时社论 埃及民主运动的三个误读

 

作者:三妹来稿

纽约时报二月二日社论《对埃及局势的几个误读》中明确提到人们对埃及局势有三个误读:一,认为抗议者没有领导者或行动纲领;二,认为激进的伊斯兰主义者可能在穆巴拉克下台后接掌埃及的权力;三,认为美国没有能力影响危机的结果。
对这三个误读的解答是:
一,这次抗议运动是经过长期和精心组织的,它由一个在野反对联盟精心组织和领导,这个联盟的核心是以青年人为主,名为“四月十六日运动”的世俗组织。这个组织早在三年前便已建立,其Facebook团体有将近9,000名成员。它也是埃及近几年建立的推动民主的世俗联盟中的一个组织。另一个起到作用的同类组织是,由国际原子能署官员巴拉迪(Mohamed El Baradei)领导,其Facebook成员多达240,000人。这次埃及民主运动并不是误传的由“穆斯林兄弟会”发动。
二,几十年前即已放弃暴力的“穆斯林兄弟会”自这次运动爆发至今只扮演了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因为,穆斯林兄弟会的“建立伊斯兰政府”的目标与这次运动的示威者的目标完全不同,不受示威者欢迎。这次运动示威者的主体是工商业老板、前国会议员、现政权的叛离者、知识界人士。他们组成世俗的反对派组织,又联合组成反对派联盟,并制定了联合纲领,联合纲领的目标是使埃及民主化、现代化。他们目前的策略是取消政治禁令,为自由、公平的选举奠定基础。从运动发起到今天的发展都表明,他们有能力监督政权过渡。毋庸置疑,这次埃及反政府运动是有组织,有纲领,有民主目标的。

三,美国政府对埃及政权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美国每年援助埃及15亿美元,仅军事援助就超过10亿美元。这次埃及民主运动初始时,美国小心翼翼权衡、精于计算利弊的声明引发了埃及示威民众的不满。这说明,反对派联盟与穆巴拉克政权都对美国的态度非常在意。如今,美国政府应该明白了,只有制造暴乱的穆巴拉克下台,埃及才能和平民主。美国现在应该给埃及人民一个明确的答复:站在追求民主的埃及人民一边,迫独裁者穆巴拉克立刻下台。

最后,我相信,正在行动的中国八零后青年人会从这次埃及反对派运动中汲取经验。下一次震动世界的有组织、有纲领、有行动目标的群众民主运动必在中国发生,而这个历史重任和光荣则属于中国的八零后。

三妹
二0一一年二月三日

埃及示威者在开罗市中心解放广场与防暴警察对峙。(路透社)2011年1月27日

三妹来稿:新闻网

2011年1月1日星期六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目录

作者简介
内容概要
基本信息
文学评价
作品版次
精彩篇目
  1. 楔子
  2. 第二回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内容概要
基本信息
文学评价
作品版次
精彩篇目
  1. 楔子
  2. 第二回

作者简介

  作品原署“我佛山人著”。作者吴趼人,字小允,又字茧人,原名沃尧,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人。因居佛山镇,故笔名为我佛山人。也曾用笔名野史氏、老小海、老少年等。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卒于宣统二年(1910),终年四十四岁。吴趼人出身于破落的世宦之家,十八岁至上海,常为日报撰稿,曾在江南制造军械局当抄写员,后客居山东,远游日本。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吴趼人始作小说,撰有本书及《痛史》二十七回,《九命奇冤》三十六回。光绪三十年(1904),去汉口任美国人办的《楚报》主编。其此时全国掀起反对美国的“华工禁约”运动,他激于爱国义愤,毅然辞职返沪。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任汪维甫创办的《月月小说》主编,共二十四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均在此刊物发表。同时又为《绣像小说》撰稿,有《瞎骗奇闻))八回、并有续李伯元的《活地狱》问世。宣统二年(1910)病死于上海。所撰小说,尚有《电术奇谈》二十四回、《恨海》十回(1906)、《劫余灰)十六回(1910)、《最近社会龌龊史》二十回(1910)、《新石头记》四十回(1908)、《上海游骖录》十回(1909)《发财秘诀))八回(1907)、《两晋演义》二十三回(1910)、《糊涂世界》十二回(1906)、《云南野乘》三回(1907)等,还有短篇小说集《趼人十三种》。

内容概要

  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见闻,广泛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满清末年的黑暗现实。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末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是吴趼人的代表作。它最初连载于1903年1905年新小说》杂志上面,1906年起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分册的单行本(每本12回,直到1910年才出齐,共108回)。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怪现状》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广泛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朝末年的黑暗现实。书中自我介绍说:“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虫蛇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怪现状》描写范围包括官场商场与洋场,因涉及范围广,故影响也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评价甚为精当:“作者经历较多,故所叙之族类亦较夥,官师士商,皆著于录……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的谈笔之资而已。”鲁迅先生特别重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吴趼人和李伯元等人夸张失实的毛病的确犯了写实文学的大忌,这可能也正是清末文坛产生不出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学评价

  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奔父丧始,至其经商失败止。卷首九死一生自白他出来应世的20年间所遇见的只有“蛇虫鼠蚁”、“豺狼虎豹”、“魑魅魍魉”,小说就是展示这种怪现状,笔锋触及相当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上自部堂督抚,下至三教九流,举凡贪官污吏、讼棍劣绅、奸商钱虏、洋奴买办、江湖术士、洋场才子、娼妓娈童、流氓骗子等,狼奔豕突,显示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肌体的溃烂不堪。

  小说富有特色的部分是对封建家庭的罪恶与道德沦丧的暴露。在拜金主义狂潮的冲击下,旧式家庭中骨肉乖违,人伦惨变,作者以犀利的笔锋直抉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的丑恶灵魂。九死一生的伯父子仁就是一个典型的凉薄无行的伪君子。他堂而皇之地干没亡弟万金遗产,夺孤侄寡娣的养命钱,几令九死一生流落街头。其人不苟言笑,动辄严斥子侄,而所做暧昧情事,令人齿冷。宦家子弟黎景翼为夺家产,逼死胞弟,又将弟媳卖入娼门。吏部主事符弥轩,高谈性理之学,却百般虐待将他自襁褓抚养成人的祖父。书中落墨甚多的苟才,也是被他的亲子龙光勾结江湖草医害死。旧家庭中的深重罪孽,令人毛骨悚然。作家抉发官场黑幕,亦颇重从道德批判切入,直斥“这个官竟然不是人做的,头一件先要学会了卑污苟贱”(第五十回)。贯穿全书的反面人物苟才,便是这种“行止龌龊,无耻之尤”的典型。他夤缘苟且,几度宦海沉浮,为求官星照命,竟将如花似玉的寡媳献与制台大人。此外,书中对于清末官吏的庸懦畏葸、恐外媚外,也有相当生动的刻画,体现了作家的爱国义愤。小说还万花筒似地展示了光怪陆离的社会龌龊诸相,其中作家揣摩最为熟透的则是“洋场才子”。这些浮薄子弟,徙倚华洋二界,徜徉花国酒乡,胸无点墨,大言炎炎,笑柄层出,斯文扫地,充分显示了畸型社会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空虚和堕落。

  本书也反映了作家追求与幻灭的心史历程。书中着意推出一些正面人物如吴继之、九死一生、文述农、蔡侣笙等,寄托着作家的理想和追求。吴继之由地主、官僚转化为富商,是我国小说中最早出现的新兴资产阶级形象。他与九死一生所经营的大宗出口贸易,曾经兴旺一时,差可自豪,足以睥睨官场群丑,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然而作家笔下商场人物的心理构型仍然是旧的,作家着力刻画的是他们的义骨侠肠,彼此间肝胆相照的深情厚谊,都还缺少商业资本弄潮儿的气质,他们最后的破产则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新兴资产阶级的命定归宿。蔡侣笙,则纯然“清官”模式。书中正面人物无例外地被人欲横流的尘嚣浊浪所吞没,“实业救国”、“道德救国”,—一破产,体现了作家“救世之情竭,而后厌世之念生”(李葭荣《我佛山人传》)的心灵搏斗历程。小说突出地体现了作家的艺术风格:笔锋凌厉,庄谐杂陈,辛辣而有兴味。如苟才初次亮相,他那如瓶泻水般的谈吐,旁若无人的意态,寥寥数笔,跃然纸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在小说史上别开生面,以九死一生20年间的悲欢离合、所见所闻贯穿始终,结构上成一抟结之局。不足之处是材料不免庞杂,有些形同话柄的联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吴沃尧的三部写情小说《恨海》、《劫馀灰》、《情变》,也曾在小说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前二者开民初哀情小说、苦情小说之先河,并确立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写情规范;后者着重写“痴”、写“魔”,开孽情小说一路。[1]

作品版次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新小说》(月刊)第八号至第二年第廿四号连载,共刊出第四十五回。标“会小说”。无插图,回上有批语,回后均有评语,故一般均认为是作者自加。

  上海广智书局排印本。八册,一至五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六册宣统元年(1909)刊,七至八册宣统二年(1910)刊。

  1933年上海石印本。

精彩篇目

楔子
  海地方,为商贾麇集之区,中外杂处,人烟稠密,轮舶往来,百货输转。加以苏扬各地之烟花,亦都图上海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环聚于四马路一带,高张艳帜,炫异争奇。那上等的,自有那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要尝鼎一脔。于是乎把六十年前的一片芦苇滩头,变做了中国第一个热闹的所在。唉!繁华到极,便容易沦于虚浮。久而久之,凡在上海来来往往的人,开口便讲应酬,闭口也讲应酬。人生世上,这“应酬”两个字,本来是免不了的;争奈这些人所讲的应酬,与平常的应酬不同。所讲的不是嫖经,便是赌局,花天酒地,闹个不休,车水马龙,日无暇晷。还有那些本是手头空乏的,虽是空着心儿,也要充作大老官模样,去逐队嬉游,好象除了征逐之外,别无正事似的。所以那“空心大老官”,居然成为上海的土产物。这还是小事。还有许多骗局、拐局、赌局,一切希奇古怪,梦想不到的事,都在上海出现——于是乎又把六十年前民风淳朴的地方,变了个轻浮险诈的逋逃薮。

  思前想后,不觉又感触起来,不知此茫茫大地,何处方可容身,一阵的心如死灰,便生了个谢绝人世的念头。只是这本册子,受了那汉子之托,要代他传播,当要想个法子,不负所托才好。纵使我自己办不到,也要转托别人,方是个道理。眼见得上海所交的一班朋友,是没有可靠的了;自家要代他付印,却又无力。想来想去,忽然想着横滨《新小说》,销流极广,何不将这册子寄到新小说社,请他另辟一门,附刊上去,岂不是代他传播了么?想定了主意,就将这册子的记载,改做了小说体裁,剖作若干回,加了些评语,写一封信,另外将册子封好,写着“寄日本横滨市山下町百六十番新小说社”。走到虹口蓬路日本邮便局,买了邮税票粘上,交代明白,翻身就走。一直走到深山穷谷之中,绝无人烟之地,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去了——

第二回
  新小说社记者接到了死里逃生的手书及九死一生的笔记,展开看了一遍,不忍埋没了他,就将他逐期刊布出来。阅者须知,自此以后之文,便是九死一生的手笔与及死里逃生的批评了。

  我是好好的一个人,生平并未遭过大风波、大险阻,又没有人出十万两银子的赏格来捉我,何以将自己好好的姓名来隐了,另外叫个甚么九死一生呢?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二十年之久,在此中过来,未曾被第一种所蚀,未曾被第二种所啖,未曾被第三种所攫,居然被我都避了过去,还不算是九死一生么?所以我这个名字,也是我自家的纪念。

  记得我十五岁那年,我父亲从杭州商号里寄信回来,说是身上有病,叫我到杭州去。我母亲见我年纪小,不肯放心叫我出门。我的心中是急的了不得。迨后又连接了三封信说病重了,我就在我母亲跟前,再四央求,一定要到杭州去看看父亲。我母亲也是记挂着,然而究竟放心不下。忽然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姓尤,表字云岫,本是我父亲在家时最知己的朋友,我父亲很帮过他忙的,想着托他伴我出门,一定是千稳万当。于是叫我亲身去拜访云岫,请他到家,当面商量。承他盛情,一口应允了。收拾好行李,别过了母亲,上了轮船,先到上海。那时还没有内河小火轮呢,就趁了航船,足足走了三天,方到杭州。两人一路问到我父亲的店里,那知我父亲已经先一个时辰咽了气了。一场痛苦,自不必言。

  那时店中有一位当手,姓张,表字鼎臣,他待我哭过一场,然后拉我到一间房内,问我道:“你父亲已是没了,你胸中有甚么主意呢?”我说:“世伯,我是小孩子,没有主意的,况且遭了这场大事,方寸已乱了,如何还有主意呢?”张道:“同你来的那位尤公,是世好么?”我说:“是,我父亲同他是相好。”张道:“如今你父亲是没了,这件后事,我一个人担负不起,总要有个人商量方好。你年纪又轻,那姓尤的,我恐怕他靠不住。”我说:“世伯何以知道他靠不住呢?”张道:“我虽不懂得风鉴,却是阅历多了,有点看得出来。你想还有甚么人可靠的呢?”我说:“有一位家伯,他在南京候补,可以打个电报请他来一趟。”张摇头道:“不妙,不妙!你父亲在时最怕他,他来了就罗唣的了不得。虽是你们骨肉至亲,我却不敢与他共事。”我心中此时暗暗打主意,这张鼎臣虽是父亲的相好,究竟我从前未曾见过他,未知他平日为人如何;想来伯父总是自己人,岂有办大事不请自家人,反靠外人之理?想罢,便道:“请世伯一定打个电报给家伯罢。”张道:“既如此,我就照办就是了。然而有一句话,不能不对你说明白:你父亲临终时,交代我说,如果你赶不来,抑或你母亲不放心,不叫你来,便叫我将后事料理停当,搬他回去;并不曾提到你伯父呢。”我说:“此时只怕是我父亲病中偶然忘了,故未说起,也未可知。”张叹了一口气,便起身出来了。

  到了晚间,我在灵床旁边守着。夜深人静的时候,那尤云岫走来,悄悄问道:“今日张鼎臣同你说些甚么?”我说:“并未说甚么。他问我讨主意,我说没有主意。”尤顿足道:“你叫他同我商量呀!他是个素不相识的人,你父亲没了,又没有见着面,说着一句半句话儿,知道他靠得住不呢!好歹我来监督着他。以后他再问你,你必要叫他同我商量。”说着去了。

  过了两日,大殓过后,我在父亲房内,找出一个小小的皮箱。打开看时,里面有百十来块洋钱,想来这是自家零用,不在店帐内的。母亲在家寒苦,何不先将这笔钱,先寄回去母亲使用呢!而且家中也要设灵挂孝,在处都是要用钱的。想罢,便出来与云岫商量。云岫道:“正该如此。这里信局不便,你交给我,等我同你带到上海,托人带回去罢,上海来往人多呢!”我问道:“应该寄多少呢?”尤道:“自然是愈多愈好呀。”我入房点了一点,统共一百三十二元,便拿出来交给他。他即日就动身到上海,与我寄银子去了。可是这一去,他便在上海耽搁住,再也不回杭州。

  又过了十多天,我的伯父来了,哭了一场。我上前见过。他便叫带来的底下人,取出烟具吸鸦片烟。张鼎臣又拉我到他房里问道:“你父亲是没了,这一家店,想来也不能再开了。若把一切货物盘顶与别人,连收回各种帐目,除去此次开销,大约还有万金之谱。可要告诉你伯父吗?”我说:“自然要告诉的,难道好瞒伯父吗?”张又叹口气,走了出来,同我伯父说些闲话。那时我因为刻讣帖的人来了,就同那刻字人说话。我伯父看见了,便立起来问道:“这讣帖底稿,是哪个起的呢?”我说道:“就是侄儿起的。”我的伯父拿起来一看,对着张鼎臣说道:“这才是吾家千里驹呢。这讣闻居然是大大方方的,期、功、缌麻,一点也没有弄错。”鼎臣看着我,笑了一笑,并不回言。伯父又指着讣帖当中一句问我道:“你父亲今年四十五岁,自然应该作‘享寿四十五岁’,为甚你却写做‘春秋四十五岁’呢?”我说道:“四十五岁,只怕不便写作‘享寿’。有人用的是‘享年’两个字。侄儿想去,年是说不着享的;若说那‘得年’、‘存年’,这又是长辈出面的口气。侄儿从前看见古时的墓志碑铭,多有用‘春秋’两个字的,所以借来用用,倒觉得笼统些,又大方。”伯父回过脸来,对鼎臣道:“这小小年纪,难得他这等留心呢。”说着,又躺下去吃烟。

  鼎臣便说起盘店的话。我伯父把烟枪一丢,说道:“着,着!盘出些现银来,交给我代他带回去,好歹在家乡也可以创个事业呀。”商量停当,次日张鼎臣便将这话传将出来,就有人来问。一面张罗开吊。过了一个多月,事情都停妥了,便扶了灵柩,先到上海。只有张鼎臣因为盘店的事,未曾结算清楚,还留在杭州,约定在上海等他。我们到了上海,住在长发栈。寻着了云岫。等了几天,鼎臣来了,把帐目、银钱都交代出来。总共有八千两银子,还有十条十两重的赤金。我一总接过来,交与伯父。伯父收过了,谢了鼎臣一百两银子。过了两天,鼎臣去了。临去时,执着我的手,嘱咐我回去好好的守制识礼,一切事情,不可轻易信人。我唯唯的应了。

作品目录

  ·第一回 楔子 ·第二回 守常经不使疏逾戚 睹怪状几疑贼是官

  ·第三回 走穷途忽遇良朋 谈仁路初闻怪状 ·第四回 吴继之正言规好友 苟观察致敬送嘉宾

  ·第五回 珠宝店巨金骗去 州县官实价开来 ·第六回 彻底寻根表明骗子 穷形极相画出旗人

  ·第七回 代谋差营兵受殊礼 吃倒账钱侩大遭殃 ·第八回 隔纸窗偷觑骗子形 接家书暗落思亲泪

  ·第九回 诗翁画客狼狈为奸 怨女痴男鸳鸯并命 ·第十回 老伯母强作周旋话 恶洋奴欺凌同族人

  ·第十一回 纱窗外潜身窥贼迹 房门前瞥眼睹奇形 ·第十二回 查私货关员被累 行酒令席上生风

  ·第十三回 拟禁烟痛陈快论 睹赃物暗尾佳人 ·第十四回 宦海茫茫穷官自缢 烽烟渺渺兵舰先沈

  ·第十五回 论善士微言议赈捐 见招贴书生谈会党 ·第十六回 观演水雷书生论战事 接来电信游子忽心惊

  ·第十七回 整归装游子走长途 抵家门慈亲喜无恙 ·第十八回 恣疯狂家庭现怪状 避险恶母子议离乡 ·第十九回 具酒食博来满座欢声 变田产惹出一场恶气 ·第二十回 神出鬼没母子动身 冷嘲热谑世伯受窘

  ·第二十一回 作引线官场通赌棍 嗔直言巡抚报黄堂·第二十二回 论狂士撩起忧国心 接电信再惊游子魄

  ·第二十三回 老伯母遗言嘱兼祧 师兄弟挑灯谈换帖 ·第二十四回 臧获私逃酿出三条性命 翰林伸手装成八面威风

  ·第二十五回 引书义破除迷信 较资财衅起家庭 ·第二十六回 干嫂子色笑代承欢 老捕役潜身拿臬使

  ·第二十七回 管神机营王爷撤差 升镇国公小的交运 ·第二十八回 办礼物携资走上海 控影射遣伙出京师

  ·第二十九回 送出洋强盗读西书 卖轮船局员造私货 ·第三十回 试开车保民船下水 误纪年制造局编书

  ·第三十一回 论江湖揭破伪术 小勾留惊遇故人 ·第三十二回 轻性命天伦遭惨变 豁眼界北里试嬉游

  ·第三十三回 假风雅当筵呈丑态 真义侠拯人出火坑 ·第三十四回 蓬荜中喜逢贤女子 市井上结识老书生

  ·第三十五回 声罪恶当面绝交 聆怪论笑肠几断 ·第三十六回 阻进身兄遭弟谮 破奸谋妇弃夫逃

  ·第三十七回 说大话谬引同宗 写佳画偏留笑柄 ·第三十八回 画士攘诗一何老脸 官场问案高坐盲人

  ·第三十九回 老寒酸峻辞干馆 小书生妙改新词 ·第四十回 披画图即席题词 发电信促归阅卷

  ·第四十一回 破资财穷形极相 感知己沥胆披肝 ·第四十二回 露关节同考装疯 入文闱童生射猎

  ·第四十三回 试乡科文闱放榜 上母寿戏彩称觞·第四十四回 苟观察被捉归公馆 吴令尹奉委署江都

  ·第四十五回 评骨董门客巧欺蒙 送忤逆县官托访察 ·第四十六回 翻旧案借券作酬劳 告卖缺县丞难总督

  ·第四十七回 恣儿戏末秩侮上官 忒轻生荐人代抵命 ·第四十八回 内外吏胥神奸狙猾 风尘妓女豪侠多情

  ·第四十九回 串外人同胞遭晦气 擒词藻嫖界有机关 ·第五十回 溯本源赌徒充骗子 走长江舅氏召夫人

  ·第五十一回 喜孜孜限期营簉室 乱烘烘连夜出吴淞·第五十二回 酸风醋浪拆散鸳鸯 半夜三更几疑鬼魅

  ·第五十三回 变幻离奇治家无术 误交朋友失路堪怜 ·第五十四回 告冒饷把弟卖把兄 戕委员乃侄陷乃叔

  ·第五十五回 箕踞忘形军门被逐 设施已毕医士脱逃 ·第五十六回 施奇计奸夫变凶手 翻新样淫妇建牌坊

  ·第五十七回 充苦力乡人得奇遇 发狂怒老父责顽儿 ·第五十八回 陡发财一朝成眷属 狂骚扰遍地索强梁

  ·第五十九回 干儿子贪得被拐出洋 戈什哈神通能撤人任 ·第六十回 谈官况令尹弃官 乱著书遗名被骂

  ·第六十一回 因赌博入棘闱舞弊 误虚惊制造局班兵 ·第六十二回 大惊小怪何来强盗潜踪 上张下罗也算商人团体

  ·第六十三回 设骗局财神遭小劫 谋复任臧获托空谈 ·第六十四回 无意功名官照何妨是假 纵非因果恶人到底成空

  ·第六十五回 一盛一衰世情商冷暖 忽从忽违辩语出温柔 ·第六十六回 妙转圜行贿买蜚言 猜哑谜当筵宣谑语

  ·第六十七回 论鬼蜮挑灯谈宦海 冒风涛航海走天津·第六十八回 笑荒唐戏提大王尾 恣嚚威打破小子头

  ·第六十九回 责孝道家庭变态 权寄宿野店行沽 ·第七十回 惠雪舫游说翰苑 周辅成误娶填房

  ·第七十一回 周太史出都逃妇难 焦侍郎入粤走官场 ·第七十二回 逞强项再登幕府 走风尘初入京师

  ·第七十三回 书院课文不成师弟 家庭变起难为祖孙 ·第七十四回 符弥轩逆伦几酿案 车文琴设谜赏春灯

  ·第七十五回 巧遮饰贽见运机心 先预防嫖界开新面 ·第七十六回 急功名愚人受骗 遭薄幸淑女蒙冤

  ·第七十七回 泼婆娘赔礼入娼家 阔老官叫局用文案 ·第七十八回 巧蒙蔽到处有机谋 报恩施沿街夸显耀

  ·第七十九回 论丧礼痛砭陋俗 祝冥寿惹出奇谈 ·第八十回 贩丫头学政蒙羞 遇马扁富翁中计

  ·第八十一回 真愚昧惨陷官刑 假聪明贻讥外族 ·第八十二回 紊伦常名分费商量 报涓埃夫妻勤伺候

  ·第八十三回 误联婚家庭闹竟见 施诡计幕客逞机谋 ·第八十四回 接木移花丫环充小姐 弄巧成拙牯岭属他人

  ·第八十五回 恋花丛公子扶丧 定药方医生论病 ·第八十六回 旌孝子瞒天撒大谎 洞世故透底论人情

  ·第八十七回 遇恶姑淑媛受苦 设密计观察谋差 ·第八十八回 劝堕节翁姑齐屈膝 谐好事媒妁得甜头

  ·第八十九回 舌剑唇枪难回节烈 忿深怨绝顿改坚贞 ·第九十回 差池臭味郎舅成仇 巴结功深葭莩复合

  ·第九十一回 老夫人舌端调反目 赵师母手版误呈词 ·第九十二回 谋保全拟参僚属 巧运动赶出冤家

  ·第九十三回 调度才高抚台运泥土 被参冤抑观察走津门·第九十四回 图恢复冒当河工差 巧逢迎垄断银元局

  ·第九十五回 苟观察就医游上海 少夫人拜佛到西湖·第九十六回 教供辞巧存体面 写借据别出心裁

  ·第九十七回 孝堂上伺候竟奔忙 亲族中冒名巧顶替 ·第九十八回 巧攘夺弟妇作夫人 遇机缘僚属充西席

  ·第九十九回 老叔祖娓娓讲官箴 少大人殷殷求仆从 ·第一百回 巧机缘一旦得功名 乱巴结几番成笑话

  ·第一百一回 王医生淋漓谈父子 梁顶粪恩爱割夫妻 ·第一百三回 亲尝汤药媚倒老爷 婢学夫人难为媳妇

  ·第一百四回 良夫人毒打亲家母 承舅爷巧赚朱博如 ·第一百五回 巧心计暗地运机谋 真脓包当场写伏辩

  ·第一百六回 符弥轩调虎离山 金秀英迁莺出谷·第一百七回 觑天良不关疏戚 蓦地里忽遇强梁

  ·第一百八回 负屈含冤贤令尹结果 风流云散怪现状收场